中企闻泰科技147亿资产突然遭野蛮冻结,外籍高管甚至意图抢夺子公司控制权,荷兰直接连装都不装了。
荷兰在中方发布第61号稀土严令的关头前重拳出击,他们没想到中方已经留了后手。
这次中荷对抗的主角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在中国国内上市的子公司闻泰科技,另一个是闻泰科技在荷兰控股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
而荷兰当局意图强取豪夺的,就是闻泰科技在2019年利用资本杠杆砸下数百亿元巨资、成功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半导体器件巨头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
荷兰这次冻结安世半导体,说白了就是安世半导体以及它在全球近30家子公司,所有的资产、产能调配、知识产权、业务和人员,一律不准调动。
冻结的时间长达一年,这也意味着一年内闻泰科技啥都干不了。
这事儿其实早在9月30日就发生了,当时是荷兰一个叫“经济事务与气候部门”发布的部长令进行干涉的。
只不过双方根本在接下来的10多天谈不拢,谈崩了,最终是在10月12日,由闻泰科技在上交所发布了一则公告才揭露出来。
而且闻泰科技遭受更致命的,是荷兰股权层面的“精准打击”。
阿姆斯特丹相关法院在没有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直接暂停闻泰董事长的所有职务,并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接管决策权。
同时荷兰将闻泰通过香港子公司持有的99%股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
这场“闪电战”中,安世半导体的三位外籍高管,竟主动向荷兰当局申请限制中方控制权,形成“国家施压以及内部倒戈”的闭环。
荷兰当局的这一行为,明显就是连演都懒得演了,他们趁2025年9月底、美国商务部发布的“出口管制穿透规则”,来给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根据美国这个所谓出口管制穿透规则,对于2024年12月就被美商务部拉入实体制裁清单的闻泰科技而言,但凡是旗下超过50%控股的子公司,一律遭受与母公司同样的制裁和管制连坐。
所以在2025年9月底前的近一年中,荷兰相关部门就开始筹谋下手了。
而安世半导体内部的外籍高管,也已经联手密谋反水了。
在这一年中,安世半导体虽然仍旧是中企闻泰科技控股的子公司,但是中资的控制权逐渐被空心化,待到时机成熟,于是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部门就顺势发了冻结部长令。
那荷兰冻结核心赚钱资产,对于闻泰科技的打击有多大呢?
为何当初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时,荷兰方面并不出手阻止,现在却突然出尔反尔反悔呢?
在荷兰直接“抢”的情况下,中方的反制措施到底有没有呢?
在面对美国全球制裁打压的局势下,位于荷兰的安世半导体现在是闻泰科技的非常赚钱的“宝”,这一点我们能够从安世半导体历年的财报看出来。
从2021年到2024年第三季度,安世半导体给闻泰科技一共创造了105亿元的利润。
而在2024年整年,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趋势下,安世半导体更是达到了147亿元的营收。
但是当初闻泰科技刚接手安世半导体时,安世半导体虽然运营良好,其实是已经陷入了业务增长停滞的困境。
反观2019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相比2018年已经骤降了13%。
所以安世半导体急需找到新的业务突破口。
那个时候荷兰和安世半导体并没有预料到,一场由中国掀起的汽车电动化浪潮,已经开始席卷全球,更没有想到安世半导体现在能这么挣钱。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之前,安世半导体仅仅是荷兰恩智浦公司下面的一个标准产品事业部,专注生产分立器件、逻辑器件等不那么先进的半导体器件。
这也意味着安世半导体的产品毛利率不会太高。
后面因为恩智浦逐渐转向高毛利率的核心业务,所以在2017年就把整个标准事业部给单独拆分了出来,成立了现在独立的安世半导体。
所以从闻泰科技一开始收购安世半导体开始,安世半导体就是被荷兰半导体公司边缘化的产物,虽然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方霸主,全球分立器件巨头。
从2018年到2020年的这段时间,来自中国的闻泰科技经过不断地努力,采取了高杠杆融资的方式,最终砸下了超300亿元,摆在了安世半导体面前。
明显荷兰当局没忍住,当时荷兰《投资、兼并与收购安全测试法》、欧盟的《芯片法案2.0》都没有出来。
然后飞利浦、恩智浦和安世半导体的一众高层也没忍住,于是最终闻泰科技合理合规收购了安世半导体。
整个过程完全是正当途径。
但荷兰也没有想到在经历电车浪潮后,安世半导体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也能有如此大的突破,甚至一度成为车规级零件巨头。
所以说一场利益贪婪的密谋早就开始了,荷兰此举看似突然,但实则酝酿已久。
而对于这种蛮横行为,在9月30日荷兰发布指令正式下手后,中方在10月9日就发布稀土第61号令、第62号令,实现了对芯片产业、芯片设备使用中国稀土的精准管制。
在中方稀土第61号令中,我们明确写明了“芯片、芯片生产设备、芯片测试设备等“,都在管制范围内。
虽然61号令并没有明确指明针对谁,但是它是对全球生效的。
显然荷兰的芯片产业,也将随时面临中方精准的稀土反制,这是荷兰所承受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