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细节,美国五角大楼居然在考虑拿出10亿美元,专门去采购并囤积稀土。军费本就紧张,还要这样花钱,这意味着一个信号:美国着急了,而且是真着急。
因为此前,中国刚刚宣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时间是10月9日。这是一个战略性动作。稀土不是稀有到买不到,而是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的份额太高,尤其在军工和高科技领域,这是美国绕不过的关卡。于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立刻拍板,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注意,这不是把关税提到100%,而是在原本30%的基础上,再加100%,总关税一下子变成了130%的惊人数字。
这种关税水平几乎就是贸易战的核选项,美国等于把中国商品往死里打价格。这在历史上很少出现,所以马上引发了全球关注。
中国的回应很直接。商务部发言人在10月12日说了两句话,第一,“既不愿打贸易战”,这是立场;第二,“也绝不害怕贸易战”,这是态度。简短,却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我们不会退步。
中国的意思很清楚,国家战略资源必须有自己的规则,不会因为美国的压力就放松
。
转向美国内部,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和他的副总统万斯态度出现了微妙差别。特朗普在公开讲话里希望舆论别慌,说一切都有转机。但万斯的说法有两层含义。首先,他强调“美国手中的筹码远比中国多”。这是给国内打气。其次,他对中国说,只要你理性,美国也会理性回应。这听起来像是在给中方画选项:放宽稀土管制,美国可能撤回部分关税;要是坚持管制,美国就会更强硬。
你细看,这其实就是一种威胁 诱导的组合拳
。
然而,事情进展并不如美方想象。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透露,在得知中国要管控稀土后,美方曾多次联系中方,希望能坐下来谈。但中国没有接电话,也没有提前沟通。这让美方非常不满。但这件事的事实基础很简单,中国有权自主制定战略物资政策,而且没有义务提前汇报给任何国家。
在这场博弈中,美国不断强调“筹码多”,但它的动作透露出焦虑。你想,五角大楼要10亿美元去囤稀土,这背后的意思就是担心未来买不到。稀土的用途在哪?军工、电子、导弹、战机,一大堆他们的核心装备都离不开。
如果稀土供应链有风险,这对美国国防就是实质性威胁
。
从历史去看,美国打压中国的科技、产业、外贸,已经持续多年。这次只是其中一个新战场。早前的贸易谈判,表面上是谈判,实际上都是在为美国的核心要求服务,限制中国的战略增长空间。
所以,这次关税 稀土管制的对撞,很可能是不可逆的。回旋余地并不多。美国内部有人想收回一些加税动作,但前提是中国要让步;中国立场是战略资源必须防守。这俩逻辑没有交集。
万斯的表达其实也反映了美国高层的分裂心态。一方面要摆出“不怕”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希望中方“理性”,因为他们知道,稀土管制不是随意的口号,而是真能卡美国脖子的东西。
贸易战打到这种程度,已经不只是数字上的关税对比,而是战略资源和国家安全的直接碰撞
。
外部观察的声音也在跟进。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五角大楼的稀土囤积计划,这使得外界更确信,美国已经开始为最坏的可能做准备。稀土储备是一个长期战略问题,一旦走到这一步,说明双方的信任基础已经彻底破裂。
在互动上,美国不断释放“我们有筹码”的说法,其实是要稳住盟友和国内市场。但问题是,这些筹码并不都能用在稀土上,因为关键生产链不在他们手里。
中国的态度很坚决,在这种情况下还强调“不害怕贸易战”,等于向国内和友好国家传递了一个信号,战略资源的防御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不能用来做交易筹码。
贸易战的传统剧本是通过谈判逐步收缩冲突,但这样看,美国这次的起点太高。关税直接加到130%,已经完全不顾市场的承受力。美国企业买中国商品的价格暴涨,不是靠关税就能补救的。更糟的是,这一波还夹着稀土管制,这意味着没有简单解决的办法。
美国的焦虑不只是关税效应,还因为它必须防备中国可能在其他关键材料、技术标准上进一步出手。这也是五角大楼囤货的背景,因为军工的风险不能有一天断供。
现在的场景就是双方都已经亮了底牌
。美国用关税和威胁去逼,中国用资源管控和态度去顶。中间已经没有太多模糊空间。
多次谈判的失败,说明这种冲突在短期内很难靠外交语言消化掉。美国把遏制中国发展当作跨党派共识,换谁上台也不会变。因此,在稀土这样的核心领域,中国只能自控,并且加深与友好国家的合作来缓解冲击。
全球都在看这场对决,美国下一步的动作会直接影响盟友的站位。只是这一次,它可能会发现,即便有“更多筹码”,也没法完全控制局面。中国把资源安全牢牢握在手里,这对它来说,是不容妥协的底线。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