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孙汝祥 夏欣 北京报道
中国中期(已退市)10月13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期集团”)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于10月11日立案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期已于2024年6月28日被摘牌退市,控股股东中期集团被立案调查与其退市已时隔近16个月,但“退市不免责”的原则并未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削弱。
业内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退市不再是违法行为的终点或庇护所,而成为追责的新起点。当前,对存在违法行为的退市公司及相关责任方,构建全链条立体化追责体系,已取得多维度突出进展,成效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秉持“退市不免责”原则,证监会2024年已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退市不免责再增一例
中国中期10月13日公告显示,其控股股东中期集团于10月11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中期集团立案调查。
此前的2024年6月28日,中国中期被摘牌退市。根据公司披露的《关于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的公告》,因公司2022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股票交易自2023年5月5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4年4月30日,公司披露2023年年报显示,当年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深交所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记者注意到,中国中期2018年至2022年连续5个年度报告收到深交所的问询函。
事实上,已退市公司及其相关责任方被立案乃至被处罚,已成常态。
例如,2023年8月,泰禾集团因触发“1元退市”,从A股市场摘牌。2024年11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泰禾集团立案调查。2025年8月22日,泰禾集团披露福建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因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2020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公司及高管共被罚款1740万元。
在2024年8月“1元退市”前,同年5月,华铁股份及高管因2019年至2022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或重大遗漏,被广东证监局合计罚款2620万元。退市后的2024年12月,公司及高管又因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报,被广东证监局共罚款530万元。2025年8月21日,华铁股份公告《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2023年一季报、中报、三季报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广东证监局拟对公司及高管共处罚款2415万元。
今年5月,证监会官网披露,秉持“退市不免责”,2024年共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其中,美尚生态退市后仍被行政处罚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相关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件也已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退市不是“免责牌”
今年6月,证监会在通报越博动力案时表示,对已退市的越博动力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拟对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相关董监高等造假责任人依法严惩外,还拟对两名配合造假主体一并严肃追责。此外,对发现涉嫌犯罪情形的,证监会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证监会强调,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一直是证监会的重点打击对象。近年来,证监会通过严厉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坚决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惩防治”并举,努力塑造良好市场生态。
在严厉打击发行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主体的同时,证监会始终紧盯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严防保荐、审计、法律等中介机构“看门人”失守,通过压实上述主体责任、强化“全链条”追责等,全力为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退市并不是‘免责牌’,而是全方位追责的起点。”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黄江东对记者表示,在“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监管执法背景下,以上市公司及“关键少数”乃至中介机构为惩处对象的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已经在实践中发挥巨大威力。
“追责不仅针对退市公司本身,更精准指向核心责任人、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失职的中介机构、配合造假者,体现了‘追首恶’与‘打帮凶’并重的执法思路,提高了整个违法链条的违法成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康欣对记者表示。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