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当地时间10月14日,强生(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JNJ)宣布将分拆骨科业务,以 DePuy Synthes 为独立主体开展业务。同时,强生任命Namal Nawana 为 DePuy Synthes 全球总裁,主导业务分拆过程,预计在分拆完成后将继续领导 DePuy Synthes。
从职业背景看,Namal Nawana在此次履新前,担任 Sapphiros 的执行主席兼创始人,该公司专注于打造下一代消费者诊断技术。更早之前,Namal Nawana曾在强生工作超15年,期间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晋升至高级领导岗位,包括担任强生DePuy Synthes Spine 业务的全球总裁。这一过往经历也为其此次回归并主导骨科业务分拆奠定了基础。
在分拆推进路径与时间规划上,强生表示将探索多种途径以实现骨科业务的分拆,目标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完成。不过,该分拆计划的落地需满足多项前提条件,包括根据实际需求与劳资委员会及其他员工代表机构开展磋商等。基于此,强生方面也坦言,无法保证拟议分拆的最终时间或结构,也无法保证交易将完成。
尽管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强生方面对此次业务调整寄予厚望,“分拆完成后,强生将保留其创新医学和医疗技术领域(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心血管、外科和视力)六个关键增长领域的领导地位。预计此次分拆将提升其收入增长率与营业利润率,最终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布分拆公告的同时,强生还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对比报告期内强生创新制药板块和医疗科技板块超6%的营收增长率,骨科业务3.8%的同比增速稍显乏力。在此背景下,此次分拆将为强生骨科业务带来怎样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表现,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此次分拆骨科并非强生首次启动的业务优化。早在2023年,强生就将消费保健业务分拆为健而优(Kenvue);同年10月,强生亦宣布了一项为期两年的骨科业务重组计划,通过主动退出利润较低的市场、产品线及分销网络实现“断臂求生”。
据当时披露的信息,该重组计划预计于2025年底完成,总成本预计在7亿至8亿美元之间,其中仅2023年第三季度便因存货减记产生2.35亿美元成本。对于这一重组,强生首席财务官Joe Wolk明确表示,核心目标是“加快骨科业务增长速度,提升盈利能力。”
从财务数据来看,强生2024年年报显示,骨科业务销售额达92亿美元,较2023年的89亿美元同比增长2.4%。但年报也坦诚指出,骨科业务中,脊柱、运动医学及其他细分业务的收入下滑,主要由竞争压力和中国带量采购带来的影响所驱动,而美国市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下滑。
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国内骨科领域已经历多轮大的集采,从最初人工关节、脊柱到创伤,再到骨科“最后一块拼图”运动医学集采的落地,国采效应慢慢渗透百亿级骨科市场。在业内看来,随着国内骨科市场的持续洗牌,跨国企业在传统骨科耗材领域的优势逐渐消散。
西南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据显示,骨科领域已基本实现全面集采,从三大子板块看,关节、脊柱、创伤集采前市场规模分别为99亿元、132亿元、92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分别为73亿元、59亿元、55亿元,集采后国产化率分别为40%-80%、80%、90%,本土企业市场份额显著扩大。
面对中国集采带来的市场格局重塑,多家跨国药械企业也相继启动中国市场业务调整。举例来看,2023年3月,ZimVie宣布将其脊柱业务完全退出中国。ZimVie方面解释称,“受到中国国内脊柱带量采购的影响,导致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失利。另外,由于种植牙集采政策,公司管理层正在评估其牙科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态势。”同年底,ZimVie更是宣布出售脊柱业务。
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集采虽不可避免地冲击耗材价格,给企业带来短期压力,但也倒逼行业加速创新转型与业务重组;跨国企业更多是通过战略调整,以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展中国市场的增量空间,而非单纯撤离,行业竞争的焦点持续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全流程患者服务与疾病解决方案提供’。”
“随着我国骨科集采推进,本土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进一步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叠加业绩增长压力,跨国巨头纷纷调整战略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包括大手笔收购、分拆、重组等。”该分析师指出,“随着骨科集采边际趋缓,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市场仍有较大需求,未来创新和变革仍是关键词。”
从全球来看,骨科市场处于稳定增长当中,关节类产品占比最大。根据Statista的数据,全球骨科器械市场规模2021年为409亿美元,预计2022-2027年CAGR(复合年增长率)为6%,2027年有望达到600亿美元。
其中,北美市场仍然是目前全球骨科器械需求量最大的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其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支付能力强。欧洲市场由于财政政策以及价格调降压力增速较缓。亚太地区凭借经济快速发展,国产品牌迅速成长、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CAGR 最快。
回归商业本质,面对持续扩大的市场规模,“增长”始终是企业业务调整的核心动因,强生此次骨科业务分拆亦不例外。
最新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强生骨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7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在其所属的医疗科技板块营收中占比26.98%;2025年前九个月,该业务累计营业收入68.20亿美元,同比略微下滑0.3%,在医疗科技板块的占比为27.29%。
对于此次分拆,强生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杜安卿(Joaquin Duato)明确表示,“计划中的分拆反映了我们对投资组合优化和价值创造的长期承诺。我们相信,作为一项独立业务,骨科业务将更好地提高营收增长(top-line growth)和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s)。”
这场承载着战略延续与增长期待的分拆,未来将带领强生骨科业务走向何方,仍有待市场持续观察。
近年来,跨国医械企业在业务布局与战略调整上动作频频,“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优势主业、锁定高利润领域”已成为趋势。从GE将医疗业务独立为上市主体,到3M拆分医疗保健业务成立Solventum Healthcare,巨头们纷纷通过业务分拆或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以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趋势在2025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2025年5月21日,美敦力宣布计划将其糖尿病业务分拆为一家全新的独立公司,优先考虑采用首次公开募股(IPO)及后续股权剥离的方式,预计在18个月内完成。这一战略决策旨在创造更大价值,美敦力将更专注于高利润增长市场,业务组合进一步精简优化。
此外,市场消息显示,赛默飞世尔或以约40亿美元的价格寻求出售其诊断部门的部分业务;碧迪医疗则与沃特世公司达成最终协议,拟将自身的生物科学及诊断解决方案业务与沃特世合并,此次交易价值约为175亿美元……
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多种因素作用下,跨国药企高毛利时代已经过去。处于成本控制角度考虑,不得不进行战略重整。尤其对于一些竞争比较激烈,投入产出比可预见不高的领域,跨国药企也在主动退出;趋向于将研发重点放在投资回报率更高、更加受市场认可的领域。
而强生此次分拆骨科业务,或也是其自身战略优化的关键一步。据强生公布的最新财报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强生全球销售额达240亿美元,同比增长6.8%。从区域市场来看,美国市场贡献137.08亿美元营收,同比上涨6.2%;国际市场贡献102.85亿美元营收,同比上涨7.6%。
具体到业务板块,作为强生核心增长引擎的创新制药业务,第三季度全球销售额达156亿美元,同比增长6.8%,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超过六成。与此同时,强生也持续加码在创新药领域的布局。
例如今年1月,强生与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治疗的生物制药公司Intra-Cellular Therapies, Inc.(Nasdaq:ITCI)宣布已签订最终协议,以每股132.00美元的现金收购Intra-Cellular的所有流通股,通过整合资产进一步丰富创新药管线。
医疗科技作为强生的第二大业务板块,第三季度同样交出稳健答卷,全球销售额达84亿美元,同比增长6.8%。细分来看,心血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3%(主要由电生理产品驱动),视力领域表现强劲;不过,受骨科业务转型带来的短期扰动影响,该板块仅实现3.8%的同比增长,或也从侧面印证了强生对骨科业务进行分拆调整的必要性。
对于未来的战略方向,杜安卿明确表示,强生将聚焦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心脑血管、外科和眼健康六大核心领域,迈入创新和增长提速并行的全新阶段。目前,强生预计2025年营收将达到935亿美元至939亿美元,这一预期较此前上调约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