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还有大厂不放贷?
2013年,在北京海淀区买了房的北漂李眉已经5年没回老家了。
在她的账本里,回去一趟会花掉一个月工资,她的老公也因此给她取了一个外号:
守财奴。
那几年,咱们这儿的“葛朗台”特别多,直接把储蓄率干到了世界第一。翻译成话外音是——
大伙儿不敢花钱。
2012年的调查中,只有6.9%的城市家庭打算在未来一年增加家庭消费,60.5%的家庭甚至要在来年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为什么工资越来越高,大伙儿却越来越抠门?
李眉的妈妈有记账习惯,记了10年的账本告诉她,家里每年过年的开销几乎涨了10倍。
偏偏工资没有涨得那么快。
解决这个问题有几种思路,涨收入、降开支都可以,但有人使出了出其不意的第三招,培养一种新式消费观: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一些人开始想方设法地让年轻人花钱。
这一套玩法,上世纪80年代已经在漂亮国流行了,他们当时的总统里根的操作就是——
让年轻人花明天的钱,花别人的钱。
比起被掏空了6个钱包的大城市年轻人,一些互联网大厂率先意识到:
住在五环之外的小镇青年,才是未来花钱的主力军。
五环之外,大有可为。
于是,他们把网购广告刷到了农村的土墙上。
广东清远的黄师傅从1989年开始刷农村土味广告墙,2015年之前刷的都是饲料、农具、烟酒、空调、冰箱、汽车。
2015年之后,变成了齐刷刷的互联网大厂广告。
有大厂曾半年内在全国145个城市刷出了8000面广告。
小镇青年也不辜负大厂众望,从2016年开始,三四五线城市的消费增速反超一二线城市。
连电影市场都是靠2亿多的小镇青年撑起来的。
2016年,是电影市场神话破灭的一年,连续5年保持40%以上增长曲线突然断了。
不过眼尖的人还是发现了新的洼地。
愿意为《美人鱼》《捉妖记》《战狼》掏腰包的,是同一帮人——
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抢着埋单的那股慷慨劲儿,大厂们已经很少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
可能是这股劲儿感动了大厂们,他们借钱也要给小镇青年兜底,不能让钱袋子拖了小镇青年消费的后腿。
大厂们纷纷一个平台,两手准备。一边把东西卖给年轻人,一边把钱借给年轻人。
他们似乎比咱爹咱妈都操心,操心年轻人的口袋不经花。
大厂总裁对待年轻人各有各的霸道。
觉得年轻人兜里没钱,有的总裁慷慨解囊借钱给年轻人,有的总裁保守一些,帮他们把价格打下来。
2015年,有一家游戏公司从内部抽调了20多位核心员工做了一个新项目,叫拼多多。
在很多人眼里,拼多多能成功是靠着“消费降级”那一套。
但在拼多多看来,只有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带来的是——
下沉人群。
移动互联网不一定是用户的下沉,也可能是把用户拉平了。
拼多多眼里的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纸用,有好水果吃。
一般公司用一二三线来划分人,而拼多多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
会买爱马仕包包的人,也会花9块9买一箱芒果。
拼多多让安徽安庆人用上厨房纸的手段,粗暴而简单:
把价格打下来。
拼多多上线的时候,网购在咱们这里已经走过了十多年。
一个新兵蛋子,要说服自己平台上的商家把价格降下来,显然只凭三寸不烂之舌是搞不定的。
只能换一种玩法。
在拼多多之前,商家在平台上处于被动状态:
等待搜索—点击—成交。
商家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购买广告位、关键词,将流量转换成为交易额。
而在拼多多早期的玩法是,商品通过消费者的主动分享(拼团、0元购等方式)自发传播。
这种模式几乎是以零成本转化成交,获客成本极低,从而形成了拼多多的三大特点:
少SKU、高单量、短爆发。
这三大特点,反馈到源头工厂身上,可以让工厂将大量产能倾斜到2-3款核心产品。
工厂可以通过缩减产品线、缩减中间环节、提升规模三个动作,降低成本。
在拼多多的模式中,流量也是不需要钱的。
一开始的拼多多没有任何进场费,也不收任何佣金。即便到了今天,拼多多还在想方设法让利商家。
去年8月,拼多多率先推出“百亿减免”惠商政策,先后推出技术服务费、推广服务费等退返权益。
“百亿减免”真的做到了字面意思。
推行一年,光是推广服务费的退返就达到了上百亿,很多商家每年可节省数百万推广费用。
商家们省下的成本,最终会反馈给消费者。
在互联网圈子里,拼多多有一点另类,它不参与这个圈子的抢地盘游戏。
一门心思就是为千万商家降本减负,为10亿用户把价格打下来。
截至2024年末,拼多多活跃商家数量1580万,活跃买家数量约为10亿。
咱光看这个数字可能没感觉,上另外一组数据对比一下:
截至2025年3月,商家在天猫的店铺数量在30多万家,淘宝店铺接近800多万家。
居然只有拼多多活跃商家的一半左右。
之后,拼多多还要将功夫着重花在中小商家身上,敢于啃高质量发展中的硬骨头,最大化释放中小商家的潜力。
在拼多多帮年轻人把价格打下来的那几年,其他大厂都陆续拿到了金融牌照。
到今天,几乎所有大厂都有资格借年轻人钱了。
他们不仅借给年轻人钱,还用土味广告教更多人借钱。
只有拼多多,至今没有这个资格。
一开始的拼多多不放贷,还能用“没有能力与精力”来解释,现在的拼多多还不放贷大抵是因为没有这个打算。
在互联网圈子里,拼多多是一个不怎么会讲故事的大厂。
要AI没AI,要金融没金融,一副没有科技与狠活包装的愣头小子的模样。
但没有故事,可能就是最好的故事,这个圈子发展到现在最不缺的就是——
故事。
互联网圈子里,缺的是聚焦与执着。
一股只有在实业圈子里才能感受到的精神。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船长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