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在10月9日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迅速引发了欧美国家的强烈反应。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表示,不排除向美国一样采取对华强硬措施。紧接着,G7成员国也开始发声,计划召开31国视频会议讨论应对策略。而波兰的部长则态度激烈,表示如果中国不撤回管制,将会认真对待。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这一轮“集体施压”中,法国、瑞典、加拿大三国却悄悄调整了方向,将访华计划提上了日程,显得比谁都更务实。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表现得更像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政治戏。尽管欧盟和G7频频高喊“强硬应对”,宣称要“避免依赖中国稀土”,甚至拿“依赖俄罗斯能源”的话题提醒大家警觉,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也试图借此勾起大家的危机感,但这一言论的可信度显然不高。一方面,欧盟高层叫嚣“脱钩”,但另一方面,负责经济的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却明确表示“脱钩不是企业的选择”。不少欧洲企业,尤其是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也在背后感到焦虑: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电动车的电机、风电的发电机该怎么生产?难道要用空气来替代?
美国的态度则更像是一出闹剧。特朗普在得知中国的新规后,第一反应是要加征100%的关税,结果当天美股遭遇暴跌,三大股指全线下挫,数万亿美元市值蒸发,华尔街一片哀号。没过多久,特朗普就转变态度,表示“加税未必会发生”,而美财长贝森特也忙于表态,称要和中国进行谈判。这一前后反差,显露出美国的无奈:尽管美国本身也有稀土矿,但提炼成本是中国的三倍,工厂的合格品率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最后这些矿石还得运到中国进行加工才能使用。所谓的“摆脱依赖”,不过是美国嘴硬而已。
实际上,中国这一轮管制并非“突然发难”,而是对美国今年4月实施“对等关税”和扩大半导体管制清单时做出的回应。中国的反制措施,明确了“民用合规放行、军事用途不批”的规矩,结果却被欧美扣上了“稀土武器化”的帽子,这种双重标准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回想去年石墨、锗、镓的管制事件,欧美也曾口口声声说要反击,但最后还是因为自家产业受损而不了了之。今年再次上演同样的戏码,显然是自欺欺人。
而就在欧盟和G7忙于召开“31国联盟”视频会议时,法国、瑞典、加拿大三国却悄悄改了航向。10月中旬,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和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几乎同时宣布访华,打破了“阵营对抗”的剧本。这三个国家都意识到,当前的全球产业链早已不是“选边站”的时代,合作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法国的态度尤为显著。马克龙政府一直强调“战略自主”,不能全靠美国的安全体系,现在更关注中国市场的潜力。法国不仅在核能合作上有重要利益,还希望与中国在新能源车产业链、电池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博纳此次访华,就是为了延续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确保法国能在欧洲内部提升话语权,而非仅仅跟着美国喊口号。
瑞典则更加务实,作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瑞典与中国的合作已深入多个领域,如绿色能源和通信技术等。斯蒂纳加德的访华,显然是在对中美对抗采取清醒的态度,瑞典并不需要参与这种大国博弈,反而更愿意与中国坐下来谈合作,保障自身企业的利益。
加拿大的访华,实际上是一场“止损之旅”。过去几年,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较为紧张,导致其农业、能源、矿产等出口受到影响。在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夹击下,加拿大的经济处境更为艰难。因此,阿南德带着农业代表团访华,意在恢复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并寻求新的合作机会。与其继续盲目跟随美国,加拿大更愿意重新开启与中国的合作之门。
这三个国家表面上各有自己的“小算盘”,但实际上都意识到,在全球产业链日益紧密的今天,合作才是最能保护自身利益的明智选择。稀土问题的博弈从未是中国单方面“卡脖子”,而是“全球规则”该如何立定的问题。中国过去作为稀土资源的输出国,曾因长期低价出口而遭遇环境破坏的教训,因此决定从此掌控出口规则,明确哪些可以出口,哪些不行。对于民用合规的出口,中国毫不手软,但军事用途的出口则坚决不批,这与国际通行的做法并无二致。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出口原材料的国家。几十年来,中国在稀土萃取、催化工艺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专利,从采矿到精加工的技术链条几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优势。欧美国家若想独立开发替代资源,必需解决技术难题,而这些问题可不是开几个视频会议就能解决的。
欧盟和G7应当意识到,全球产业链已经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稀土作为关键资源,供应链的稳定需要所有国家共同维护。中国的管制并非封锁,而是为了建立更加明确的安全规则;而欧美如果继续尝试通过联合施压来逼迫中国让步,最终只会碰壁。相反,法国、瑞典和加拿大的选择,已经给其他国家指明了方向:与其硬碰硬,不如坐下来谈合作;与其纠结“依赖”,不如追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