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21Style)
编辑丨张伟贤 高梦阳
中国运动市场正在快速变化。
过去一年,此前在中国运动鞋服市场"霸榜"多年的耐克业绩持续下滑;而另一家巨头阿迪达斯在2022年市场份额断崖式下跌后,一直在想尽办法挽回流失的消费者。
与此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国本土品牌阵营持续壮大。通过并购组织起强大体育运动生态的安踏在国内市场力压耐克、阿迪达斯,牢牢占据首位;李宁看似"不温不火",却一直身处头部阵营;特步、361度则通过深耕跑步、儿童等赛道在市场中维持着差异化定位。
国内前十大运动品牌中,国产品牌数占50%。数据来源:欧睿,长江证券/制图
如今,中国大众的运动心智更注重运动的体验感与自我状态的愉悦,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运动结果。包括瑜伽、跑步、户外、露营、网球、滑雪、徒步等场景在内,中国消费者消费需求也日渐细分。
对于追求"新鲜感"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倚重足球、篮球等传统运动场景耐克、阿迪达斯品牌吸引力正在下降。与此同时,国货品牌选择快速迎合;在细分领域,萨洛蒙、始祖鸟、迪桑特、可隆、lululemon、Hoka、On昂跑、亚瑟士等品牌,也凭借专业度与产品力成功从耐克、阿迪达斯分走一大块蛋糕。
显然,耐克与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正遭遇结构性挑战,已经没工夫"针尖对麦芒"了。
在中国,耐克、阿迪达斯双雄格局终结
某种程度上,世界运动鞋服产业史就是耐克与阿迪达斯的竞争史。
在耐克崛起之前,全球运动鞋服呈现德、美、日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包括以阿迪达斯、 PUMA为代表的德国品牌,以锐步、New Balance、匡威等为代表的美国品牌,和以亚瑟士(鬼冢虎母公司)、美津侬为代表的日本品牌。
上世纪80年代,耐克异军突起。1980年,耐克在北美份额第一次超过阿迪达斯,达到50%。同期,阿迪达斯因运动时尚风潮推进滞后而低迷。
90年代起,阿迪达斯在高度重视并持续发力运动时尚潮,并1996年推出Originals复古系列,从而拉动品牌复苏。1994年起,阿迪持续保持20%以上增速,并于1998 年收购萨洛蒙品牌,收入规模再上台阶。
而耐克凭借篮球自此正式进入耐克与阿迪达斯双雄争霸的行业格局。
回到中国市场,亦是类似态势。在很长时间范围内,都是耐克与阿迪达斯之争。
但2017年以来,随着瑜伽、跑步、户外、网球、滑雪等细分需求的爆发,中国的运动市场竞争变得越爱越复杂。
2017年阿迪达斯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首次被安踏超越跌势尤其明显。在2024年,阿迪达斯在华市场占有率已经低于耐克、安踏与李宁。
2025年,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形势,阿迪达斯正积极挽回流失的中国消费者;耐克虽然依旧维持在头部阵营,但面对国内外更专业、更垂直的新锐品牌的冲击,已经力不从心。
前不久双11预售刚刚开启,记者获得的相关数据显示,体育运动赛道"新贵辈出"。
双十一预售首日运动、户外赛道售卖情况
“我们在产品上,与耐克已经没有差距了。区别在营销。”有头部国产品牌负责研发的高管向21Style强调。
户外品牌凯乐石的创始人钟承湛曾向21Style透露,珠三角是全球制鞋的技术中心,这带来了技术突破,基本上最顶尖的鞋子都在东莞研发的。“我们没有把产品分为成三六九等,直接就是赛事级。其实是用高维度打了别人的全维度产品。在用高品质的产品卖正常产品的价格,这是种性价比加质价比。”他说。
毫无疑问,中国的运动市场已经从耐克、阿迪达斯双雄主导,转变为中国品牌掌握话语权的时代。
耐克依旧乏力
耐克在华业绩乏力是明显的。
2025财年(2024年6月-2025年5月),耐克大中华区全年营收65.86亿美元,同比下降13%,较上一财年减少约9.59亿美元(约合70亿元人民币),是全球各区域中跌幅最大的市场。
截至2025年8月31日的2026财年第一财季,耐克大中华收入同比再次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合107.75亿元人民币)。
分渠道看,Nike Direct同比下降12%(数字渠道同比下滑27%,门店同比下滑4%);批发下降9%。跑步品类表现较好(高个位数增长),但客流下滑、促销环境激烈及清仓库存压力持续影响复苏。
“大中华区市场面临结构性挑战,本季度业务下滑10%。季节性销售持续低于预期,需加大投入以保持市场秩序。”在业绩会上,耐克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贺雁峰(Elliott Hill)说。
国产品牌崛起,市场竞争加剧,是耐克在华销售下滑的最主要因素。
“耐克自有店与合作门店客流量均较上年同期下滑,导致当季销售率下降。大中华区数字渠道仍属促销密集型市场,消费者在本地平台购物周期延长,折扣力度加深。”业绩会上,耐克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马修·弗兰德(MatthewFriend)称。
还需看到,当前的市场整体承压,国内运动市场正在遭遇增长压力。
9月,匹克董事长许景南在内部会议上提到,匹克内销直营板块自年初以来持续亏损,仅1月至7月就累计亏损逾1.3亿元,期间还不得不转手三个分公司。由此,匹克选择实行阶梯式降薪,最高降幅达50%。
在行业价格战下,上半年,安踏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当期,安踏营收同比增长14.3%至385.4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9%至70.31亿元。不包括由亚玛芬上市事项权益摊薄所致的利得,安踏集团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5%。同期,李宁营收同比增长3.3%至148.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0%至17.4亿元。
阿迪达斯从"失血到回血"
实际上,2022年起,阿迪达斯也曾遭遇严重困难。
中国市场则是阿迪达斯困局中的明显一环。在Yeezy产品停售及种种事件影响下,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业绩连续8个季度(2021年二季度-2023一季度)营收下滑。
从市场占比来看,欧睿数据显示,在2021年,阿迪达斯在华市场占有率达到15%,在2024年已跌至8.7%。作为对比,耐克市占率从18.1%跌至16.2%,保持了第一位置。安踏市占率从9.8%增至10.5%,排名第二。李宁市占率从9.3%增至9.4%,排名第三。
客观上,对阿迪达斯中国市场都有着战略意义。面对下滑的行情,阿迪达斯开始“高调”调整。在市场困局下,2023年初,比约恩·古尔登(Bjoern Gulden)上任阿迪达斯全球首席执行官,针对性的推动中国业务的"回血"。
担任阿迪达斯CEO三年来,古尔登已经四次访华。2025年10月12日,他连续两年出席上海市咨会,今年是首次以正式会员的身份参加。除了参加上海市咨会,古尔登还在北京拜访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高志丹。
此外,阿迪达斯还格外注重在华的本土化运营。2022年3月,萧家乐掌舵阿迪达斯中国区业务,主导推进“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推动了本土化设计、供应链转型及苏州自动化配送中心X建设。
此前在接受21Style采访时古尔登透露,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有95%是“中国制造”,在设计上也逐步实现了中国原创。而在明年,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总部将入驻上海西岸中环,新总部可容纳逾1500名员工。
在上述策略的作用下,在今年二季度,阿迪达斯营收同比增长2.2%至59.52亿欧元(约合496.25元人民币)。若不考虑Yeezy影响,增速为12%。
其中,大中华区成为阿迪达斯业绩增长主要动力。当期,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合66.53亿元)。从营收来看,大中华区占比13.4%,仅次于欧洲(33.6%)、北美(22.5%)市场。
更关键的是,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营业利润率达到22.7%,高于欧洲市场的21.9%,北美市场的12.8%。
不过,阿迪达斯在华高增速,也与其基数相对不高有关。从在华单季度销售来看,耐克超过了阿迪达斯近38亿元,且阿迪达斯市场占比与2021年依旧存在明显差距。
这意味着,阿迪达斯的"回血"之路依旧漫长。
本土化,放权
就古尔登看来,阿迪达斯大中华区市场回暖,与他的放权政策息息相关。事实上,耐克也在加大在华投入,试图恢复市场。
“体育是我们在华制胜的关键路径。我们的团队正加紧制定全品类体育产品的统一规划,并将部分零售空间升级为特色体育体验中心。鉴于中国境内拥有超过5000家单品牌门店,这项转型既需资金投入,也需要时间沉淀。”贺雁峰称。
马修·弗兰德亦提到,大中华区重点任务是通过运动主题门店概念革新、优化商品组合提升零售端品牌辨识度、减少合作伙伴渠道陈旧库存比例,从而改善季节性销售趋势。
客观上,在产品及品牌上,耐克依旧有着优势。比如,其跑步业务在中国市场取得高个位数增长。
回到贺雁峰本人,某种程度上与古尔登类似,也是临危受命。
在截至2024年11月30日的财季,耐克营收123.5亿美元(约合880.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7.7%;净利润同比下滑26%至11.6亿美元(约合82.66亿元人民币)。
贺雁峰于2024年10月14日入职,并担任耐克集团董事会成员和执行委员会成员,不少高管跟随贺雁峰的步伐“回巢”。在最新财季,耐克营收同比增长1%至 117亿美元(约合880.5亿元人民币)。
而庞大中国市场仍被耐克寄予厚望,并开始对中国高管"放权"。
2024年10月11日,耐克对外披露了对董炜的最新任命,她将担任耐克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并担任ACG品牌全球CEO。据悉,董炜于2005年加入耐克中国,过去十年间,她出任耐克全球副总裁、耐克大中华区总经理。
另外,耐克特别提到,将加强打造全球子品牌ACG,以更好切入户外运动市场。此外,在接受21Style专访时,董炜表态,将以更大力度加强在中国的投资。
如此调整意味着,董炜在耐克大中华区与耐克集团层面的话语权都更高了。她就任ACG品牌全球CEO,亦能感受到耐克对于中国户外市场的重视。
综合来看,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面对国产品牌崛起的现实压力,耐克与阿迪达斯已无暇"针锋相对"。一个开始大力调整,另一个在"高调"回血。
毕竟,在竞争白热化的国内市场,谁能牢牢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谁才有资格熬到运动赛道的下一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