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素红
在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安泰·问政”论坛上,“深圳奇迹”成为焦点。
论坛以“下一轮繁荣:深圳和上海能够告诉大城市什么?”为主题,同期发布《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与会专家围绕深圳与上海双城发展模式的差异展开探讨,并深入解读深圳从渔村到“中国工业第一城”的进阶逻辑。
“创新是唯一出路”,被视为深圳实践的底层逻辑。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陈宪指出,深圳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垂直创新”生态,在制造业基础、新兴产业培育和民营经济活力等关键领域均走在全国前列。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看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未来超越美国,中国必将出现自己的“纽约”和“硅谷”。他在题为“上海和深圳,谁离纽约更近?”的演讲中分析,上海具备成为亚太枢纽的地理优势,而深圳则展现出更具“理工科气质”的创新活力。
与会专家认为,与上海“开放驱动”的发展路径形成互补,深圳的“创新驱动”模式更强调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深圳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这种以民营经济为核心的创新生态,让深圳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快速崛起,培育出华为、腾讯、大疆等一批全球知名的头部企业。
在圆桌讨论环节,“深圳头部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成为热议话题。陈宪指出,深圳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政策红利的短期倾斜,而在于民营经济活力与创新精神长期共振所塑造的产业生态。这种生态具有“自我进化”能力:头部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引领行业方向,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大企领航、中小跟跑”的良性循环。
论坛同期发布的《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从理论与实证层面系统梳理了深圳发展经验。该书指出,深圳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核心在于构建了“民营经济+创新生态+制度保障”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民营经济提供了创新的主体与活力,完善的创新生态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而市场化、法治化的制度环境则为两者提供了保障。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深圳经验的可借鉴之处在于:不盲目追求“政策洼地”,而是着力打造“创新高地”;不依赖传统要素投入,而是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创新动力。这是深圳为中国大城市发展提供的重要借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