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盯着曹德旺辞职,他一句话暴露家族企业残酷真相,宗庆后说对了
说到曹德旺,整个中国的商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不仅搞出了全球顶尖的汽车玻璃大产业,还让咱中国的汽车玻璃不再靠进口了。
从每天吃不饱的穷小子变成身家上千亿的老板。
曹德旺这人一辈子就像是在演一出传奇的奋斗剧。
最近,曹德旺辞去福耀玻璃董事长的事儿,在商界引起了不少关注。
有些人感慨这位传奇的结束,有些人则对福耀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
其实,更值得关注的不是他辞职这事,而是他好几年前的一段采访,居然还扯上了宗庆后。
累计创业资本
曹德旺的创业故事,要从他14岁辍学那年说起。
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没钱交学费,他只得放弃读书,去挑起养家的担子。
一开始,他跟着老爸学做小买卖,从早上跑街道卖烟卷儿起步,每天凌晨就得起床。
扛着沉重的烟丝箱在镇子里转悠,饿了就嚼一口冷饭,渴了就喝一口路边的井水。
这段日子虽然不容易,但卖烟丝的经历让曹德旺的抗压本事提升了不少。
其实真正让他显露出商业头脑的,是做水果生意。
那时候,他看到当地的梨子因为外表有黑点,根本卖不上好价钱,很多果农只能贱卖。
曹德旺看着那带斑点的梨子想了几天,突然有了个主意。
他用砂纸一个个磨磨梨子的表面,再用清水冲洗一下,原本平平无奇的梨子立刻就变得亮闪闪的了。
他带着处理好的梨子去县城卖,标的价比普通梨子高了三成,但因为梨子长得好,很快就被买光了。
后来他开始把水果生意做大,不再单单卖梨子,还进了各种水果,学会了根据季节来调整进货的品种。
经过几年奋斗,曹德旺靠卖水果攒下了第一桶金,他总能从别人不在意的小事中发现赚钱的机会。
命运的转折就发生在一件意外的事情上。
二十多岁的时候,曹德旺通过别人介绍,去了当地一个乡镇的玻璃厂当采购员。
那时候的他对玻璃行业完全是门外汉,不过凭着卖水果时练就的那份认真,他就这样扑进了玻璃的世界里。
从买材料到生产流程,每个环节都得仔仔细细地琢磨清楚。
曹德旺从街边卖串的到买玻璃的,每一步都非常稳当可靠。
正是这份脚踏实地,让他在以后的玻璃生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产生了“玻璃觉醒”
如果说在街头混迹让曹德旺学到了生存的本事,那么1983年那次承包的经历就是他人生中的“玻璃觉醒”。
那年,曹德旺所在的村子里的玻璃厂搞得不咋地,快倒闭了,地方政府希望有个人能接手。
曹德旺瞅见了这个机会,毕竟之前当过干玻璃采购员,有点经验嘛。
他觉得玻璃行业前景很好,就是管理不到位和定位不够准确。
曹德旺心里有底,跟几个熟悉的哥们一起聊着,决定把那个玻璃厂联合承包下来。
工厂也做了大改造,从原材料配方到生产流程,全都逐一优化了一遍。
甚至把工人的工资从原来的18块提高到了差不多100块,连县委书记的工资都比不过呢。
这让员工干劲十足,产量比之前承包的时候翻了好几倍!
那一年,咱们玻璃厂不仅头一回赚钱,还赚了不少呢。
可就在工厂渐渐有点好转的时候,意外却来了。
合同到期了,政府希望曹德旺继续干下去,但和他一起合作的几个承包人,突然就闹开了,要分钱还想走人。
就算曹德旺再三劝他们,他们还是不想留下。
不过后来,曹德旺通过高山镇政府拿了个抵押贷款,跟人合资,继续搞玻璃生意。
直到一次在武夷山的经历让曹德旺从单纯的 “谋生赚钱”,转向了 “为中国人争口气” 的事业追求。
那是在武夷山坐车时,曹德旺提着给妈买的拐杖,上车时被司机提醒,别划到玻璃,划坏一块可得几千块呢。
那会儿中国公路上的车大多数都是外国进口的,虽然也不太贵。
但是车上的玻璃可真是个“稀罕货”,那会儿国内还没人生产汽车玻璃,要是坏了,没办法,只能花钱进口了。
不仅时间拖得久,价格也特贵。
“咋没人做汽车玻璃呢?”曹德旺一边震惊一边好奇地问。
不过没多久,他就想明白了,没得人来搞,那就自己上吧。
于是,曹德旺带着这份信念,开始了他的汽车玻璃之路。
揭露真实的冷酷现实。
经过反复实验,曹德旺终于搞出了成本低的玻璃,后来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福耀玻璃发展迅猛,曹德旺的名字在商界越来越响亮了。
1993年,福耀玻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了福建省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
上市那天,曹德旺站在交易所,心里没什么激动,反倒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他明白,福耀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小作坊,而是一个承载着很多员工希望、对中国汽车玻璃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公司。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曹德旺带着福耀玻璃一路克服困难,不但把国内汽车玻璃市场的一半收入囊中。
还顺利地打入国际市场,成了各大知名汽车品牌的供应商,让“来自中国的玻璃”走出国门,闻名世界。
最近,曹德旺辞职,卸掉了董事长的职务,这下又把他推到了大家的关注中心。
大家都想知道,曹德旺怎么突然就辞职了,还敢把位置交给他儿子曹晖?
因为都是民企二代,宗馥莉算是个很不错的榜样。
即便是掌管娃哈哈,做了不少贡献,还是总会有人说他不如老一辈。
就在网友们热议这事的时候,有媒体放出了曹德旺之前的采访视频。
他在采访中一句话揭露了家族企业的残酷真相。
曹德旺说:“我就这一个儿子曹晖,他是我的接班人。”
他觉得自己儿子曹晖的水平和资历虽然比不了公司其他管理层,但谁也无法代替他。
因为在家族企业里,曹晖不就是他的儿子嘛。
另外一边,曹晖手里掌握着能影响福耀发展的股票。
这句话一出,立马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有网友评论:“曹德旺真敢说话!”不少家族企业就是因为老板非得把自己的儿子弄上去,结果没过几年,就把父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给败了。
还有网友说道:“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气魄,没被亲情牵着走,把公司发展放在第一位,实在是难能可贵。”
毕竟,在家族企业里,亲戚关系能让成员天然享有一些“特权”,这些特权有时候甚至能弥补他们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
而且“家业传承”一直是咱中国人的老传统。
曹晖的"无人能比"并不是说他个人在管理上就没人能替代。
其实是因为曹晖是“曹德旺的儿子”这个身份。
就算其他管理层的人对业务更懂,也有更多经验,他们也没法像“家族继承人”那样得到同样的信任和地位。
曹德旺说的“谁都不能替代”,实际上就是指“家里人对公司的控制权是没法被替代的”。
家族企业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把企业留给自家人”,其次才是“把企业经营好”。
所以,曹德旺说的那个残酷真相就是:“你姓什么”和“你手里有多少股份”,往往比“你能干啥”要更重要。
说实话,曹晖可不是随便接个位置的人,他19岁就进了福耀,从车间工人一步步干上来的。
她还带着团队,成功打赢了美国的反倾销官司,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得扎实得很。
不过,曹德旺这话倒是正好印证了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多年前说的那句话。
“财产一定得留给孩子们,但管理不一定非得让他们来操心。”
因为孩子们是法定继承人,他们有权继承父母留下的财产,这样一来,财产归孩子们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继承纠纷。
父母攒钱最主要的就是想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生活,让他们过得更踏实,少一些人生的磨难。
把财产留给孩子,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努力挣来的东西交给最亲近的人,继续关心他们、担起责任。
继承了不是说就能管好,子女如果能力强,那就是如虎添翼,没什么比这更好了。
但是如果孩子能力不够,那为了把公司搞好,当然得找能干的人来接管管理。
这样一来,咱就能把“遗产归子女”这条底线守得稳稳的,同时还可以把“管理权和运营权”交给专业的人或者靠谱的第三方来打理。
既能保证孩子们最终能得到遗产,又能避免因为管理不当而让财富缩水。
最后能让“孩子不用操心、遗产不贬值、利益有保障”这三点实现,才是真正对孩子和遗产负责的做法。
结语
从“卖烟卷的摊主”到“玻璃大王”,曹德旺的成功真是个传奇故事。
他的退休不仅是福耀这一公司的换班,更是中国民企传承的一次重要尝试。
可以说,他的“交班”,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不过,虽然前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福耀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咱们一起盼着,曹晖这位从基层拼出来的二代,能顺利地“接班”,把中国玻璃带到更大的市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