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H.H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被称为国内“鸭货一哥”的绝味食品,翻车了。
最近,绝味食品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处罚数百万元,股票带帽为“ST绝味”。令人颇为意外的是在很多上市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进行财务造假之际,绝味食品反其道而行之,过去五年累计隐瞒超7亿的营收。
隐瞒收入的原因外界仍在猜想,不过摆在绝味食品面前更现实的问题在于持续恶化的经营状况。2024年绝味食品上市以来上次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窘境,今年上半年营收28.2亿,同比下滑15.6%;净利润1.75亿,同比下滑40.7%。
或许对绝味食品来说,卤味背后的经营困境是更加现实的挑战。
绝味食品,历经寒冬
常规来说,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通常是虚增收入,例如把亏损变成盈利等。绝味食品反其道而行之,将应有的收入进行隐瞒,不禁让外界猜想这笔本应体现在财报中的营收到底从何而来?
在业内人士看来,绝味食品所隐藏的数亿资金很可能来自于整个加盟行业司空见惯的装修业务。事实上,在很多开放加盟的品牌中,规定加盟商按要求装修门店,这笔装修费用对品牌方而言可能是比加盟费还要大的收入来源。
由品牌总部向加盟商指定装修公司,装修费要比常规的市场价格高出20%以上,这就构成了日常经营之外的收入。公司在冲击上市的过程中,装修费用并不会被单独列入主营收入的范围,也就形成了这么一个“灰色地带”。
暂且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要将财务数据公开透明,绝味食品未能做到这一点理应受到处罚。不过回头一想,如果不是最近因为隐瞒财务数据而冲上热搜,很多人几乎已经不太能想起绝味食品曾经的辉煌。
2005年,绝味创始人戴文军为了避开在武汉本土市场和周黑鸭的正面竞争,选择在长沙创办绝味食品。麻辣鲜香的口感正中长沙人的下怀,绝味食品连连开店并把加盟模式作为品牌扩张的核心路线,卤味一哥至此开启了疯狂扩张的步伐。
图源:绝味鸭脖官方微博
2017年,绝味食品的门店数量正式突破10000家,38亿元的年营收帮助自身成功上市。到2024年时,绝味食品的门店数已经接近15000家,同样作为卤味三巨头的周黑鸭和煌上煌门店数量加起来还不及绝味食品的一半,大街小巷有关绝味鸭脖的招牌几乎随处可见。
一边是门店数量蒙眼狂奔、在行业内形成断层式领先的优势,另一方面高度依赖加盟门店的扩张方式也对自身造成了反噬作用。
结合绝味食品从2017年开始上市以来的财报不难发现,虽然公司营收从38.5亿一路增长至2023年的72.61亿,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两位数,然而公司净利润的波动却相当之大。数据显示,2022年绝味食品净利润为2.35亿,同比暴跌76.06%;2023年虽有所增长,到了2024年再次出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双下滑。
2025年上半年绝味食品的业绩仍然不尽如人意,营收28.2亿,同比下滑15.6%;净利润1.75亿,同比下滑40.7%。
图源:绝味食品财报
和业绩下滑同等出现的是,绝味食品的门店数量也在持续减少。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6月底的前一年时间内,绝味食品的门店数量从14969家缩减至10725家,降幅近30%。
大幅度的门店关闭,显然是加盟商用脚投票的结果。门店密度过大、卤味食品赚钱难,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使得无数加盟商纷纷选择“出走”。
事实上,在卤味江湖中,日子难过的又何止绝味食品一个?周黑鸭在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下滑了2.9%、煌上煌下滑7.19%,紫燕食品的营收和净利润更是出现暴跌的情况。
鸭货一哥,缘何跌落?
作为名副其实的鸭货一哥,绝味食品为何最终走上了下坡路呢?或许可以从内外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首先是内部影响因素,毫无节制的扩张,最终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众所周知,绝味食品走的是中央工厂+加盟门店的扩张模式,这种方式在扩张期尤为高效。只是随着门店数量的持续增长,密度扩大的同时也使加盟商的营收和利润空间被摊平,从加盟商的角度来看赚钱变得越来越难,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一条商业街甚至能够看到多家绝味鸭脖的门店。
一旦利润空间不及预期,很可能会带来两个负面影响:产品涨价和食安问题。
近年来,以绝味食品为代表的卤味品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质疑,价格贵是其被吐槽的核心因素之一。社媒平台上随便搜索就能看到不少吐槽卤味刺客的评论,“明明可以抢,还要给我一些鸭脖”、“随便拿点就要好几十元”等,结合目前卤味三巨头的售价来看,每斤鸭脖的平均售价基本维持在60元左右。
食安问题方面,绝味食品已经被多地检测出冷冻产品中含有李斯特菌,可能会引发感染。前几年,由NCBD所发布的《2020中国卤味熟食差评大数据分析与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绝味鸭脖以8.19%的差评率在所有卤味品牌中排名第二。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绝味鸭脖的投诉量超过2000条,普遍存在食材中有异物、腐烂变质等,作为底线的食品安全发生问题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损耗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其次来看外部影响因素,竞争格局和消费者偏好的转变也使得绝味食品的境况大不如前。
数据显示,2018~2024年间,我国卤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5.93%,到2024年这一规模已经达到3569.6亿。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零食品牌涌入这一赛道,绝味食品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以王小卤、三只松鼠等为代表的零食品牌为了拓宽自身产品品类,纷纷推出了不少卤味零食。方便携带、开袋即食的卤味新品进一步拓展了消费场景,在价格对等甚至更便宜的前提下消费者无疑会选择后者。
当然,另一方面还在于市场消费趋势的转变。卤味食品简单的制作过程使得自身护城河并不算深,无论连锁品牌还是街边小店都能推出不错的口味,这让消费者在对待卤味食品时忠诚度普遍偏低。
如此一来,当有更具吸引力的新品出现,喜欢尝鲜的消费者大概率会争相追捧。有网友对卤味食品的评价类比成方便面,“长时间不吃的时候很想吃一次,吃过一次之后就又很长时间都不想吃了”。
卤味江湖,如何破局?
卤味江湖中各大巨头们的日子都不好过,为了能够在这个市场中顺利存活下去,品牌方们都在试图主动求变。
周黑鸭的做法是,一边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另一边开始优化整体门店结构。今年初周黑鸭和来自泰国的IMCOCO集团推出椰子水品牌“丫丫椰”,4月又和第三方公司签约开发调味品和方便速食,不仅如此周黑鸭还和山姆会员店联合推出卤料包,同样备受消费者追捧。
或许是推新品和重点关注门店经营质量对经营业绩产生正面推动作用,今年上半年周黑鸭营收为12.23亿,净利润1.08亿,同比增长高达228%。
煌上煌的策略和周黑鸭类似,只不过跨界幅度更大。今年8月,煌上煌发布公告称投资4.95亿收购一家冻干食品公司51%的股份,主要为了实现多元化发展,同时利用成熟的冻干技术来应用到卤味保鲜方面。
基于此,绝味食品自然也不会等闲视之。早在2024年,绝味食品就曾在长沙部分门店上线了绝味奶茶饮品,今年7月开出绝味plus店,主要销售甜品、果酒等实验性新品,除此之外绝味食品还在原料、物流、餐饮等多个方面进行投资,甚至此前还有过向海外扩张的苗头。
图源:绝味鸭脖官方微博
只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绝味食品的“多路出击”并未给自身带来助力,反而还在过去三年累计亏了3亿多。
诚然,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所发布的《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卤味行业市场规模约1573亿,同比增速只有3.7%。告别了蒙眼狂奔的时代,接下来若第二曲线发展不顺,对绝味食品们而言恐怕还是要好好修炼内功。
一边通过深耕供应链来主打产品质价比。事实上,有关卤味正变得越来越贵的质疑声最近两年频繁出现,不可否认在这之中有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只是绝味食品也应该在供应链端下功夫尽可能降低成本,而非通过上调价格转嫁到普通消费者的身上。
时至今日,包括在建的项目在内绝味食品已经在全国形成了22个生产基地,同时与华英农业合作研发白羽肉鸭国产化,进一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度。
另一边依托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毕竟对连锁品牌来说,数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可以进行更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同时还提升了30%的库存周转率和减少15%的损耗率。
哪怕行业规模增长逐渐触及天花板,不过卤味食品总要有人来做。要么让利消费者推出更有质价比的产品,要么不断创新走差异化路线,无论哪条路都需要绝味食品们在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下持续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