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重庆小面,从广州体育东横街的一家30平米小店,煮到了港交所门口。
10月14日,证监会公告,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遇见小面”)的境外发行上市计划已获备案,拟发行不超过2.35亿股普通股,并在港交所挂牌。
这意味着,这家从中国南部崛起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距离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只差临门一脚。
从东北学霸的创业故事,到资本助力下的连锁扩张,遇见小面过去十年间在中国餐饮赛道留下了一条清晰的成长曲线。
01
搞IT的东北学霸转行煮面
1986年出生的宋奇,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却在广州掀起了重庆小面的热潮。
他身上有一组少见的标签——华南理工大学本科、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前麦当劳管培生。
在以师傅手艺为核心的餐饮行业,这样的背景显得格外不同。
宋奇的餐饮启蒙,正是来自香港麦当劳。2010年10月,他从一家香港科技公司离职后,摘下硕士帽,戴上工装帽,在麦当劳从收银、洗厕所、端盘子做起,一步步学习门店运营。
尽管工作辛苦,那时的宋奇,已经开始大胆设想未来。“当我在麦当劳炸下第一筐薯条时,就有以后创立品牌,甚至挑战麦当劳的想法。”
干了一年多麦当劳管培生后,他回到广东,跟同为华工校友的女友罗燕灵完婚,并于2011年11月入职百胜餐饮,在这里干了半年,负责新店选址工作。
这两段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餐厅运营和选址经验,也为创业打下基础。
2012年,宋奇与华工学弟苏旭翔合作创业。两人凑齐60万元资金,于当年7月在广州珠江新城开设第一家餐厅“方程式”,主打概念茶餐厅。
然而开业三个月,不考虑运营成本每月仍净亏1万元,宋奇一度想要放弃。
关键时刻,妻子罗燕灵主动承担市场考察工作,发现上海小笼包有潜力,但因厨师难找,最终转做东北水饺店,意外取得成功,日流水最高可达5万元。
2014年3月,稳住阵脚后,宋奇在体育东横街再开分店“饺子工匠”,但因过度依赖厨师,新店未能盈利。
三人开始寻找可控、标准化产品,最终在看到《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时锁定重庆小面。
2016年6月,正值儿子一周岁,宋奇夫妇亲自飞往重庆,跑遍许多地方,每天试吃7、8家小面店。
最后,他们在一家店学习了核心技术,用5000元学费、8小时掌握了重庆小面的制作方法。
回到广州后,他们将体育东横街门店从饺子店改为重庆小面,开启“遇见小面”的前身。
2014年6月28日,东北饺子馆招牌还未撤下,就挂起横幅开始卖重庆小面了。
宋奇三人用理工科思维,将厨房当实验室,用量杯、油温计、天平和秒表等工具,实现用料和流程标准化,让重庆小面可复制、可连锁化。
开业初期,30平米门店每天营业额从1300元增长到三个月后的8000元。
2014年9月,仅开业三个月,遇见小面便获得投资人、食客顾东升的200万元天使投资,随后引入青骢资本80万元。
同时,宋奇借助原广州麦当劳营运经理郑锐材建立标准化运营手册,并引入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中央厨房,大幅降低门店厨房面积需求,为连锁化奠定基础。
2015年,首家花城汇门店开业后,遇见小面快速扩张,并吸引万科、凯德茂等商业地产合作。
其中,104平米的万科里门店当年12月开业时曾做到单日翻台次数达33.8次,刷新国内餐饮品牌在商业地产项目里的翻台纪录。
同年7月,从工作了6年的联科集团辞职后,罗燕灵正式全职投入创业,成为遇见小面副总裁。
2016年初,宋奇得知九毛九(9922.HK)也要进入小面赛道,他主动寻求合作,并在Pre-A轮融资中获得九毛九285万元投资。
同年11月,遇见小面宣布完成2500万元A轮融资,投资人为联想系PE弘毅投资旗下百福控股(1488.HK),令其估值突破亿元。
此后,公司连续获得碧桂园创投、喜家德等投资,门店数量从最初的一家迅速扩张至数百家。
02
从连锁扩张到冲刺IPO
十余年后的今天,遇见小面站在了资本市场的门口。
10月15日,公司更新港股IPO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03亿元,同比增长33.8%;净利润4183.4万元,同比增长95.77%。
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由4.18亿元增至11.5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16%,是国内中式快餐赛道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
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共有451家在营餐厅,其中直营331家、特许经营86家,还有101家新店筹备中,预计年底突破500家。
其业务覆盖内地22个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首店预计12月开业。有趣的是,尽管做的是川渝风味面食,遇见小面目前却并未在该地区开店。
就总商品交易额而言,遇见小面2025年上半年达7.9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其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比77.34%,香港地区增长最为迅猛,同比增长超10倍,占整体增长的21.30%。
数据显示,遇见小面为中国前十大中式面馆中增长最快的企业,2022年至2024年的总商品交易额年复合增长率最高。
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就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而言,遇见小面为中国第一大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及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
尽管遭受热捧,遇见小面的“千店计划”并未如早期预期那样迅速落地。
公司曾计划2024年突破1000家门店,但因高线城市租金、人工等成本压力,扩张节奏被放缓。
即使自2019年起就涉足特许经营模式,目前直营店仍是遇见小面的主要收入来源。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直营餐厅经营收入占比一直超80%。
同期,直营餐厅经营经营利润率分别为-6.9%、12.5%、13.3%和15.1%。
值得注意的是,遇见小面扩张之际,公司员工数量却在减少。2024年底,公司员工数量较上一年同期少了1177人,降幅近45%。
为平衡增长与盈利,遇见小面选择调整战略——加速特许经营与下沉低线城市布局,同时推进海外扩张。
根据最新规划,遇见小面计划于2026年至2028年间,每年新增150至230家直营及加盟门店。
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门店扩张、供应链建设与数字化系统升级。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中式面馆市场2020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12.7%,预计2029年规模可达5100亿元。
其中,细分川渝风味面馆市场增速更高,预计2029年规模将达1357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3.2%。
具体到行业玩家上,在这一分散市场中,遇见小面凭借标准化运营与品牌认知,被认为具备头部整合潜力。
03
结语
从一碗在体育东横街诞生的重庆小面,到叩响港交所大门,遇见小面用了十余年。
宋奇与团队用理工科思维改造传统餐饮,用连锁经营思维挤入千亿面食赛道,走向更大舞台。
在中式快餐国际化的浪潮中,这家起步于广州、由东北人创立的品牌,正试图让“重庆味道”成为全球味道。
港股上市之后,遇见小面能否延续增长、平衡规模与利润、讲好中式面馆的现代故事,仍是市场最关注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