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6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20】
中信保诚人寿应该可以过一个相对轻松的25岁生日了。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中信保诚人寿已经连续4个季度实现盈利,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连续8个季度保持了上升。
一年前启动的战略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但是,另外两组数据无疑给轻松的气氛增添了几分沉重:2025年一季度以来,综合退保率再次回升,而且达到行业偏高水平;投资收益率继续低于非上市寿险企业投资收益率中位数。
2000年10月13日正式挂牌的信诚人寿(2017年5月获准更名为中信保诚人寿),由于独特的股权结构、稳健的业绩增长以及合资险企中的领先表现,一度被业界称为“优等生”。
然而,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突然颠覆了其外部形象,“黎康忠-赵小凡时代”的公司治理、产品结构和投资策略问题亦逐渐显露出来。
2024年3月,常戈调任党委书记之后,主持制定了一个被概括为“1628”的战略规划,正式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战略转型。如今,转型期已经过半,业绩逐渐回暖,但“以客户为中心”的承诺似乎还没有兑现。
1
“优等生”的下落
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信保诚人寿经历了公司成立以来业绩下滑最大的一段时期。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提供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至四季度,虽然中信保诚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仍然保持了正增长,分别同比增长7.77%、20.44%、1.22%、18.69%,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速已经由正转负,分别为-87.35%、-50.72%、-35.71%、-50.3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49.34%一路下降至131.9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则从252.37%一路下降至226.59%。
进入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双双转负。
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中信保诚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只录得97.02亿元、73.33亿元、65.32亿元、80.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50%、11.33%、-8.54%、-2.54%;净利润同比增速下滑更为明显,分别达-21.92%、-104.90%、-1050.00%、-151.74%,净利润分别只录得0.57亿元、-0.15亿元、-4.37亿元、-4.32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13.16%一路下降至94.0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则从202.88%一路下降至187.88%。
2024年前两个季度,中信保诚人寿的亏损有扩大的趋势,一季度和二季度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17.54%和-17453.33%,分别只录得-8.08亿元和-26.33亿元;受净利润下降的影响,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86.5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73.15%。
从2022年至2024年二季度中信保诚人寿的业绩变动中可以看到,同净利润同比增速变动幅度相比,保险业务收入变动幅度相对较小。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仍然保持了正增长,但净利润同比增速已经转负;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出现了负增长,但净利润降幅远远大于保险业务收入。特别是2024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变动幅度与净利润同比增速变动幅度的反差极为明显。
2024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1.90%和1.10%,但净利润同比增幅竟分别高达-1517.54%和-17453.33%。
由此可知,期间的净利润变动与保险业务收入关联不大。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净利润的大幅波动呢?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2022年至2024年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共同指向了资产减值损失和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以及退保金。根据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披露的数据,2022年,中信保诚人寿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达3.91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60亿元;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计提达115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83亿元;退保金达13.96亿元, 比上一年增加3.44亿元。2023年,上述三项指标分别增长至25.50亿元、1397.81亿元、17.27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21.59亿元、238.15亿元、3.31亿元。2024年,47.75亿元、1617.26亿元、21.28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22.25亿元、219.45亿元、4.01亿元。
上述三项指标的变动曲线与同期净利润的变动曲线平行,表明它们与净利润的波动存在强相关性。
一般来说,寿险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对应的主要是投资类资产(比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投资资产,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固收类投资资产和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信托计划等另类投资资产)的减值损失,揭示的是投资策略的问题;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对应的主要是保险合同对投保人的承诺(比如身故赔付、满期给付、年金领取等),揭示的是产品结构的问题;影响退保率的因素比较多,但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主要跟产品类型及销售行为有关,部分反映了公司内部治理的问题。
2
被迫战略转型
面对经营业绩下滑的巨大压力,两大股东——中信金控和英国保诚集团决定做出改变。2024年2月2日,二者联合给中信保诚人寿注资25亿元,以避免偿付能力继续下降,同时为战略转型创造更宽松的空间。
次月,中信金控调中信金控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兼中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常戈担任中信保诚人寿党委书记,承担起领导战略转型的任务。随后,常戈主持制定了“1628”三年战略规划。
1977年2月出生的常戈从2002年起便一直从事金融领域的工作。2002年至2014年供职中国农业银行,2014年至2022年供职中信银行,2022年至2024年供职中信金控。此番赴任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带领中信保诚人寿重回盈利轨道。
2024年11月5日,中信金控和保诚集团再次联合向中信保诚人寿注资25亿元。经过两次注资,公司注册资本由23.6亿元增长至73.6亿元。
次月,李存强正式出任公司董事长,与常戈组成新一届领导班子。
1964年11月出生的李存强1991年以前从事的是物理研究工作,1996年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毕业后加入加拿大和美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工作,后加入美国金融公司从事寿险方面的财务、审计和管理工作,2012年10月加入华泰保险集团,2017年12月转入安达人寿保险,2020年10月再次回归华泰保险集团,2024年3月从华泰保险集团总经理任上离职,从当年8月起担任中信保诚人寿董事。4个月后出任中信保诚人寿董事长,同时还担任保诚集团顾问,保诚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
常戈就任党委书记后便主持制定了一个被概括为“1628”的战略规划,简而言之就是,以“创新”为引领,聚焦“以客户为中心”,通过6大重点工程、2大强核根基和8项组织保障机制,打造公司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根据“1628”战略规划,管理团队又针对公司运营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五大经营原则”的指导方针和和“三个战略维度”的具体抓手。
所谓五大经营原则就是,从严治企、体系为王、全面协同、数智赋能、竞赛文化。具体而言,“从严治企”就是要确保公司治理效能与执行力;“体系为王”就是要重构全链条能力;“全面协同”就是要打破条线壁垒;“数智赋能”就是要以科技手段提升战略实施的效率和效果;“竞赛文化”就是要激发团队战斗力。
所谓三个战略维度,就是产品体系、营销渠道和生态建设。
(1) 产品体系。推进产品结构向高价值、长期缴费转型,分红险和健康险产品占比不断提升。加大对养老、健康、子女教育等长期保障产品的布局。
(2)营销渠道。以养老市场为突破口,推动产品转型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人才招募模式带动增员同比增长;银保渠道与中信银行深度协同,打造 “银保新范式”;团险渠道积极构建B+C闭环模式,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覆盖力度。
(3)生态建设。围绕“健康、教育、养老、传承”四大场景,提供“金融+非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虽然“1628”战略规划提出的时间表是“2025年夯实基础、2026年全面提升、2027年跨越发展”,但事实上转型工作从2024年就已经展开。比如产品体系方面,2024年就已明显加大了对养老产品的布局,10月份就推出了“安享年华”年金保险(至诚版)、“安享风华”两全保险(至诚版)两款产品,而此前15年才推出3款“享”系列养老产品;2024年养老金融相关产品销量达8.47亿元,同比增长152.84%。生态建设方面,2024年10月12日,与得到正式启动战略合作;12月19日,又宣布与华为终端签署战略协议。
3
一半欢喜一半忧
从财务数据上看,中信保诚人寿战略转型实施一年半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提供的数据,2024年三季度,中信保诚人寿净利润便由负转正,从二季度的-26.33亿元猛增为2.42亿元,四季度进一步增长至14.34亿元。
净利润的回升加上股东的注资,直接带动了偿付能力的增强。2024年三季度和四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上升至112.50%和143.6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上升至211.47%和245.14%。
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仍然保持了盈利,但净利润分别环比下降45.75%和68.12%,分别只录得7.78亿元和2.48亿元。偿付能力同样出现了回落。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4%、13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29%、241%。
2024年三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68.50亿元、61.84亿元、103.87亿元、84.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7%、-22.84%、9.13%、14.23%。
另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9月末,实现新业务价值23.7亿元,同比增长22%,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8.8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新业务利润率显著提升,带动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1%。
但是,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不是所有关键指标都向好:综合退保率仍然不断上升,投资收益率仍然低于行业水平。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提供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中信保诚人寿的综合退保率分别为0.67%、0.62%、0.67%、0.61%、0.74%、0.71%、0.74%、1.04%、1.47%、1.65%、1.62%、1.22%、1.75%、3.19%,呈波动上升之势。
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四季度,中信保诚人寿的综合退保率还位于最低的25%非上市寿险企业行业,到2024年一季度至四季度便已升入中偏下的25%非上市寿险企业行列,2025年二季度更是上到最高的25%非上市寿险企业行列。
2025年二季度退保率位居前三产品——“稳利金生”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智尚金生”年金保险(投资连结型)、附加“康乐无忧”长期医疗保险(健康险),退保率分别高达28.7%、26.5%和14.4%,只是低于“泰康附加健康人生B款重大疾病定期保险”的56.73%,招商信诺人寿的“附加五年惠众住院定额给付医疗保险”的65.93%,“五年惠康住院定额给付医疗保险”的56.37%,人保寿险“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保险B2款(2018)”的39.38%。
导致退保率高的因素很多,比如从投保人角度来看,主要有个人财务状况变化、投保决策不理性和需求变化、对产品收益不满等,从外部市场和环境角度来看,主要有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波动、监管政策调整、社会环境和消费观念变化等。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产品设计不合理、销售与服务质量问题、品牌和经营信任危机等。
从黑猫投诉平台反馈的信息来看,截至2025年10月22日,45条针对中信保诚人寿的消费投诉中共有33条投诉直接指向虚假宣传,从一个侧面表明销售与服务质量构成了中信保诚人寿综合退保率高的主要因素,折射出的则是公司内部治理的问题。
综合退保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中信保诚人寿的投资收益率仍然继续低于同行中位数,2022年至2024年,中信保诚人寿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83%、1.69%、2.00%,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71%、2.88%、7.52%,而同期非上市寿险企业投资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4.23%、3.62%、4.33%,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90%、3.79%、8.34%。
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投资收益率下降至1.16%、0.09%,综合投资收益率下降至-0.13%、1.83%,而同期非上市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0.91%、2.04%,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07%、2.29%。
转型之路看上去颇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味道,“李存强与常戈组合”还需继续努力。【《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