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一边是令人咋舌的空置房数量,一边是开发商马不停蹄的拿地建楼,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
那么,国内究竟有多少空置房呢?虽然没有精确的官方数据,但各方估计都指向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早在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就显示空置房高达6500万套。五年过去,有专家估算这一数字已逼近1亿套,足以容纳数亿人口。地产大佬潘石屹甚至认为,空置房数量可能高达1.3亿套。无论哪个数字更准确,空置房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空置房的现状并未阻挡开发商拿地的步伐。今年前七个月,国内百强房企的拿地总金额仍高达8024亿元。尽管拿地热情有所降温,但扩张的势头并未完全停止。这不禁让人疑惑:开发商难道不怕房子建好后卖不出去吗?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的不平衡。多年来,房产的投资属性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导致少数人囤积了大量房产,意图从中获利。这些空置房并非市场上的有效供给,无法满足真正的居住需求。而开发商瞄准的,是那些因结婚、落户、子女教育等因素而产生的刚性需求。
其次,改善型住房需求也为开发商提供了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将老房子置换成新房。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也催生了对更大户型的需求。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房地产行业对地方经济的巨大影响。房地产涉及上下游数十个行业,关系着大量就业人口的生计。如果开发商大幅减少投资,不仅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还会减少土地财政收入。因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开发商提供低息贷款,鼓励居民购房。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发商自然更有信心拿地建房,空置房问题则往往被忽略。
此外,期房销售模式也减轻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开发商只需拥有少量自有资金,即可获得预售许可证,提前向购房者出售期房。通过预售回笼资金,开发商可以更快地完成项目建设。这种模式将风险转移给了购房者,但也为开发商减轻了销售压力。
总而言之,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少数人囤积的房产与市场上待售的新房,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开发商押注的,是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以及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模式也存在风险,例如期房烂尾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