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hanghaiLOOK,作者:Dai,摄影:Amy,原文标题:《LOOK | 上海即将消失的职业④ · 最后一间传呼电话亭》,题图来自:Amy
被老上海人唤作“四马路”的福州路上,存着上海最后一处公用传呼电话亭。
1993~2021,在岗28年,今天也在电话亭上班的传呼员沈玉琇,今年79岁了。
福州路电话亭的一天,现在开始了。
上海最后一间传呼电话亭
我们的跟拍是从早上开始的。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如同大多数老年人的生物钟,沈阿姨醒得早 —— 天亮了,就该去电话亭上班了。
弄堂是沈阿姨去电话亭上班的必经路,用公共水龙头盛上一瓶清水,插上橘色的百合 —— 这是今天要摆在电话边的鲜花。
09:05,今天的电话亭,开始营业了。
坐标“四马路”,时代的痕迹
电话亭所在的福州路,时常还会被老上海人唤作“四马路”,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仍存着些旧时代影子的马路之一。
毗邻人民广场的这条路,整天都几乎没有清闲时刻。熙攘运作的人流车流间隙,沈阿姨与她的电话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之一。
三分钟4角钱的“传呼电话”
这三台橙色的设备便是“传呼电话”,在家用电话不普及的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些公用电话与电话亭内的传呼员(即沈阿姨的工作),承担了百姓生活联络员的责任。
电话机是电信公司统一提供的,收费标准:3分钟4角钱,从1993年开始就没变过;虽然现在已经没多少人来打电话,沈阿姨每天还是会用蘸了酒精的纸巾擦好几次电话机。
营业28年,现在还会来打电话的人
1号打电话人物 | 时间 10:45
会来打电话的人大致分为4类:有急事手机却没电了的、路过好奇打一个电话玩玩的、沈阿姨的邻居熟人、和极少没有手机,靠这台电话联络的人。
这位穿条纹衫的便是“好奇爷爷”,他本想沿着福州路散步去外滩,见到这三台怀旧传呼电话,便试着打了个电话玩,一通电话4角钱,和沈阿姨聊天却聊了得有5块钱。
2号打电话人物 | 时间 12:30
这位“老克勒”叔叔是沈阿姨的熟人,说着“我来挑挑沈阿姨的生意”,一边扬手打了个电话回家:“喂!吾来门口头噶三胡啊,先伐要烧饭了”。(沪语翻译:我在门口聊会儿天,先别煮饭了)
3号打电话人物 | 时间 19:40
这是一位晚上来打电话的拾荒者,他没有手机,沈阿姨说:“你们倒是运气好,给你们拍到了电话亭的老客人了”。
他每隔几天、一周便要来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看到他之后,我们才真切意识到,这间电话亭对一些人而言,依然是重要的存在。
打完电话,拾荒者在纸巾中数出一些现金,沈阿姨从小红罐里摸出相应的找零给他,今天电话亭的最后一通电话就在这少见的铜板叮当中终了。
空闲时分,亭子间里的生活片段
传呼员这份工作,是沈阿姨的先生为她寻的。始于1993年,在这间一平见方的亭子间里,沈阿姨一做就是28年 —— 先生97年去世,今年79岁的她依然坐在这里,只是常会一个人恍恍看向窗外。
沈阿姨望向窗外的视角,更多是一略而过的行人、问路的游客与外卖小哥,热心肠的她总会大声、认真地回答每个人的询问。
电话亭里的陈设大多停在了上个世纪,沈阿姨摸着铁皮箱说:“则铁皮箱本来是锁电话机额,现在撒宁要偷电话机啊,都放别的东西嘞。”
来自“上只角”的沈阿姨
沈阿姨总保持着“上只角”上海人的精致体面,梳着讲究的盘头,即将迎来耄耋之年,却依然笔直的脊背;优雅这件事,生在了她的骨子里。
喜欢听别人说她“老漂亮额呀”的沈阿姨,采访当日穿了去孙子婚礼时的套装
天黑了,沈阿姨要下班了
天色渐暗,把三台电话机收进亭子里,是沈阿姨下班前的最后一项工作。
电话机叠在铁皮箱上,收进鲜花、盖好饭盒、锁上窗户,电话站一天的营业才算是正式结束。
20:07,雨天的弄堂昏暗湿滑,沈阿姨摸出手电,打伞回家。
传呼电话亭,一天的营业结束了,明天再见。
拍摄之前,我们曾做好了素材不够的预备,但出乎意料的是,沈阿姨与电话亭的一天,精神、饱满、依然在这个时代隐隐放着光。
另,看完这篇的你,记得给外婆、奶奶打个电话吧~
上海最后一间电话亭
营业时间:不定时,最近沈阿姨出去旅游了。
友情提示:如探寻,请礼貌友好,请勿打扰沈阿姨的正常工作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hanghaiLOOK,作者:Dai,摄影: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