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被证监局处罚,股票被ST,卤味龙头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绝味食品”或“ST绝味”)进入多事之秋。
近期,因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绝味食品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南监管局(简称“湖南证监局”)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00 万元罚款。同时,公司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绝味食品”变为“ST绝味”。也是因此,绝味食品自10月24日收市后,从恒生A股(可投资)指数等指数中剔除。
连续5年少计营收
回顾本次“戴帽”风波,始于2024年6月7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绝味食品立案,并在2024年8月向绝味食品下发立案告知书。对于绝味食品的信披违法违规原因,外界曾有多种猜测,结果最终在一年后揭晓。
2025年9月19日,湖南证监局向绝味食品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湖南证监局查明,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公司2017年至2021年各年年度报告未如实披露营业收入。
绝味食品于2017年3月17日上市,这也意味着,该公司上市第一年的年报就不真实、准确。根据过往披露,2017年至2021年,绝味食品营业收入不断走高,先后实现38.50亿元、43.68亿元、51.72亿元、52.76亿元、65.49亿元。按照湖南证监局本次查明比例计算,绝味食品上述5年间未确认的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分别约为2.11亿元、1.66亿元、1.14亿元、1.26亿元、1.07亿元,合计少计营业收入约7.24亿元。
在过往许多信披违法违规案例中,企业往往会为了让业绩更好看而虚增营业收入或净利润,而绝味食品为何少计营收呢?对此,绝味食品并未对外透露具体原因。而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类似绝味食品这种未如实披露营业收入的情况比较鲜见,此举目的或许不是为了让报表“好看”以吸引投资者,而是为了让报表“可控”,从而有助于实现管理层对利润的平滑调节、规避税务或更灵活地支配资金的目的。比如在经营业绩较好的年份将部分收入,如装修收入等隐匿或延迟确认,以形成“利润蓄水池”。与此同时,将装修收入未确认并保留在体系外,也便于公司管理层在体外灵活使用这笔资金,而无需经过上市公司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流程。
宋清辉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少计营收,虽然不像虚增利润那样直接欺骗投资者,但后果同样严重,且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此举也说明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存在重大缺陷,财务流程失控,严重损害公司治理形象。对股民而言,如果股民是基于公司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作出投资决策,那么少计营收的行为会让他们误判公司的真实成长轨迹,从而导致出现错误的投资判断。股民可以依此索赔损失。“更重要的是,财务造假的核心问题是诚信的丧失。一旦公司被发现刻意隐瞒或扭曲财务数据,投资者或将对公司未来披露的所有信息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并会最终选择用脚投票,长期看空公司。公司应当全面针对法律法规包括会计准则等迅速补课,避免再度违法违规。”
10月23日,新京报记者在新浪股民维权平台看到,已有部分股民向ST绝味进行维权索赔并有律师接受咨询,索赔条件为2018年4月16日到2024年8月15日之间买入股票且在2024年8月1日收盘时卖出或仍持有。
收到400万元罚单
9月30日,绝味食品收到湖南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湖南证监局认为,绝味食品上述行为涉嫌违反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构成违法行为。而戴文军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知悉公司实际管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未对加盟门店装修业务进行规范管理,未将其纳入上市公司经营、核算体系,并在2017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上签字,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彭才刚时任公司财务总监,安排财务部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未规范加盟门店装修业务的核算,并在2017年至2019年年度报告上签字,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彭刚毅时任公司董事会秘书,未规范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并在2017年至2020年年度报告上签字,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综合考虑当事人对调查工作的配合情况,依据证券法规定,湖南证监局决定对绝味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对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对彭才刚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罚款;对彭刚毅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罚款。上述当事人应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将罚没款直接汇交国库。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上市规则规定,因事先告知书指明绝味食品年度报告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绝味食品股票自9月23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绝味食品”变更为“ST绝味”。
股票被ST首日,绝味食品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透露,公司将在满足条件后争取尽快申请撤销风险警示。当下将结合事先告知书内容,即刻推动追溯调整相关财报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流程建设,提升内控合规。当前公司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引以为戒,认真汲取教训,积极落实整改,尽最大努力尽快消除相关事项对公司的影响。
另一方面,因绝味食品被ST,不再符合纳入恒生指数系列的标准。恒指公司近日通知,10月24日收市后,该公司股票将从恒生A股(可投资)指数、恒生A股低波幅全选指数、恒生A股质量全选指数等7个指数中剔除。
宋清辉认为,绝味食品被上述恒生指数系列剔除,是其遭受的“第二重处罚”,是市场机构的“驱逐处罚”,对其重塑市场形象和恢复投资者信心是一次沉重打击。
多次信披违规被罚
尽管是卤味上市公司营收榜首,但绝味食品已非首次因信披违规被监管部门警示。
2021年,因绝味食品全资子公司深圳网聚与和府捞面签署E轮融资股权转让协议,但直至10月第一阶段交易完成交割才对外披露,上交所对绝味食品及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予以监管警示。
2023年4月,湖南证监局因上述事项对绝味食品、董事长戴文军等人出具警示函,同时指出绝味食品在2019年董事投资湖南肆壹伍基金及幺麻子、2021年认定供应商长沙彩云公司为关联方等方面存在未履行审议程序并予以披露的违规行为。2023年8月,上交所针对后两项违规行为对绝味食品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
宋清辉指出,单次信息披露违规可能解释为操作失误或不熟悉规则。但连续多年、多起不同类型的违规,则直接暴露了公司内控体系的失效、财务治理体系的混乱,以及管理层对信息披露规则的漠视甚至蓄意挑战。这种风险远比单一的财务数据问题更具杀伤力,意味着公司未来的任何经营行为都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总体来看,绝味食品面临的已不再是简单的合规罚款问题,而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诚信危机。只有彻底更换缺乏合规意识的管理层、重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向市场展示出长期、透明、专业的治理决心,才有可能逐渐修复其受损的形象和市场信心。
结合东方财富Choice数据计算,在多次受到监管警示的2021年至2025年,绝味食品股价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截至2025年10月23日,绝味食品股价为13.61元/股,较2020年12月31日75.17元/股的价格下跌81.89%,以6.06亿总股本计算,市值缩水约373亿元。
业绩颓势待扭转
一边是亟待提振的股价,一边是渐显颓势的业绩。2025年4月,绝味食品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62.57亿元,同比下降13.84%;实现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这是绝味食品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营收下滑,净利润更是创造历史新低。
2025年上半年,绝味食品延续颓势,实现营业收入28.20亿元,同比减少15.57%;实现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减少40.71%。绝味食品指出,营业收入下滑主要是因为报告期内销量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会在财报中披露门店数量的绝味食品,在上述两份财报中不再提及门店数量情况。而据餐饮数据查询平台“窄门餐眼”10月23日数据,绝味食品在营门店数为10606家,较其最近一次在财报中公布的大陆门店总数14969家(2024年上半年)减少4363家。
对此,在9月19日的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问,“目前公司基本面持续恶化,门店数不断下降,且有加速减少的趋势。面对传统加盟模式的崩塌,对此公司有转型的想法吗?”绝味食品回应称,公司推行“聚焦卤味赛道,深耕细分需求”的战略,着力场景化创新与精益运营,持续探索细分需求响应机制的可行性路径。通过推进需求洞察力、品类创新力和敏捷供应力的建设,以适应复杂市场环境,为卤味业务发展寻求更多突破口。
后续在9月23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绝味食品进一步表示,在当前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公司的门店模型、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体系都在做针对性的调整,同时持续加强与加盟商的沟通。公司正在积极地探索门店新模式,在区域进行试点,尝试进行突破。公司不断加快产品的创新迭代,加快新品上新节奏,优化核心产品的品质和口味稳定。此外,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信息化程度,加快对客户需求的捕捉,推动供应链效率的提升。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赵琳
上一篇:从消费“代际变迁”趋势,看健合集团(01112)的品牌长期价值 健合集团股票01112 消费结构性的代际变化
下一篇:【收盘】A股高开高走尾盘涨幅略有扩大,沪指再创十年新高:两市成交19742亿元 a股收盘尾盘突然拉升 收盘大涨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