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的一句话,最近在华盛顿引发不小的回响,他是这么说的:“美国要重新审视对华贸易关系,过去的20年,这种关系只对中国有利,美国已无法再继续忍受。”
同时他还表示,过去20年,中国享有广泛的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而美国企业在中国却面临严重限制,这种贸易关系已经对美国不适用,美国需要新的路径。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近期公开表态,称 “美国无法忍受只对中国有利的中美贸易关系”,将重新审视双边贸易架构。
话音未落,特朗普在马来西亚贸易谈判前夕抛出重磅威胁,宣称拟对中国商品加征 155% 的关税,且该政策将于 11 月 1 日正式生效,一边是 “希望通过谈判解决分歧” 的公开表述,一边是近乎极限的关税威慑,这种矛盾姿态让外界对美方的真实意图充满疑问。
2024 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 6882.8 亿美元,贸易结构呈现鲜明的互补特征,中国对美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 57.2%,涵盖工业设备、电子元件等生产性物资;
美国对华出口则以农产品和能源为主,两类商品合计占比超五成。这种基于产业分工的贸易格局,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的自然选择,不存在所谓 “单方面获利” 的失衡状态。
真正引发美方焦虑的,是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竞争格局变化。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 “新三样” 出口同比增长 28%,这类高附加值产品正逐步打破美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
中国 “新三样” 不仅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球第一,2025 年 1-4 月出口金额已超 477 亿美元,其中锂电池出口额达 216.3 亿美元,这种技术突破速度让美方所谓 “不对等” 的抱怨,更像是对竞争优势流失的应激反应。
农业领域的压力同样凸显。2025 年 9 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降至零,创下七年来首次月度零进口纪录,同期美国大豆库存同比攀升 27%。
对于美国农场主而言,这一变化直接冲击生计 —— 艾奥瓦州农场主罗布・埃沃特坦言,农场年经营成本超百万美元,依赖政府贷款和补贴维持运转,而大豆出口受阻叠加联邦政府 “停摆” 导致的补贴延迟发放,让盈利成为奢望。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 年大豆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 14%,出口额达 245.8 亿美元,中国市场的缺失已引发连锁反应,今年上半年美国农场破产数量升至 2021 年以来最高水平。
关税威胁带来的风险更将直接传导至美国国内市场。2018 年关税战期间,美国家用风扇价格涨幅达 83%,家具家电均价普遍上涨两成以上。当前美国通胀刚趋稳定,美国零售商协会测算显示,若关税豁免取消,商品价格将至少上涨 8%。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数据显示,美国当前有效关税税率接近 19%,为大萧条以来最高,这已导致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 2400 美元,若 155% 的新关税落地,消费者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特朗普在谈判中明确提出 “取消稀土出口管制” 的要求,直指美国产业体系的核心短板。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承担了 70% 的稀土开采量和 90% 的精炼加工份额,其中钕、镝等重稀土元素是 F-35 战机、精确制导武器等军工产品的关键原材料,缺乏中国供应链的支撑,美国军工生产将面临断供风险。
为破解依赖,美国寄望于盟友和本土企业。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获注资 10 亿美元推进稀土项目,但目前仅完成勘探阶段;
美国本土巨头 MP Materials 因对华出口 “不具备商业可行性”,股价单月下跌超 10%。行业数据显示,从矿山开发、冶炼分离到环保处理,构建完整稀土产业链需至少十年时间,短期内难以摆脱对华依赖。
面对美方施压,中国选择以规则为依托展开应对。2025 年 10 月,李詠箑出任中国驻 WTO 代表,这位曾主导多哈回合规则博弈的资深外交官,擅长运用国际规则挑战单边措施,其任命释放出中国在多边框架下维护权益的明确信号。
市场反制措施则体现精准性特征。针对美资船舶实施的特别港务费政策已落地执行,美森轮船在宁波港被征收 445.8 万元费用,这种基于市场规则的调节手段,成为平衡美方关税壁垒的重要工具。
外贸多元化布局更降低了单一市场依赖风险。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 9.6%,占外贸总值的 16.6%,东盟已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这种布局并非简单的市场转移,而是形成了 “研发在中国、生产在周边、市场在全球” 的产业链网络 —— 泰国的新能源汽车工厂、越南的光伏组件配套基地,让中国商品可通过区域协作进入全球市场。与此同时,对美出口占比从 2018 年的 20% 降至 12.7%,市场结构的优化显著提升了贸易韧性。
技术自主突破同步加速。华为 EDA 工具进入测试阶段,C919 大飞机配套的长江 - 1000A 发动机稳步推进,国产办公软件 WPS 已进入政务领域核心应用,达梦数据等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比达 35%。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成为自主替代的催化剂,推动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此次谈判选址马来西亚颇具深意。这是中美贸易磋商首次在亚洲举行,2025 年上半年中马双边贸易额增长 8.2%,制造业合作贡献了过半增量,务实合作的氛围为谈判提供了缓冲空间。
美方内部的政策分歧更为明显。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表示需寻求 “重大突破”,贸易代表格里尔却反复强调 “无法忍受不对等”,这种矛盾源于双重压力:企业和消费者要求缓解关税负担,选举政治则需要展现强硬姿态。
更关键的约束来自司法层面,美国最高法院定于 11 月初审议对华关税合法性,若判决不利,特朗普政府可能需返还最高 1 万亿美元税款,甚至被迫取消部分关税。
从谈判前景看,双方或在非核心领域达成有限共识。300 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豁免即将到期,其中家电产品占比 45%,豁免延期可避免美国消费者承受额外成本,成为潜在妥协点;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也符合双方利益,可降低贸易波动风险。但在半导体、稀土等核心领域,短期内难有实质性突破。
这场贸易博弈的核心,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美国试图以单边手段维护技术霸权和贸易优势,中国则通过多边协作与产业升级实现发展。数据与事实已多次证明,2018 年以来的关税战并未达成美方预期目标,反而导致国内通胀高企、企业成本上升、农业出口受挫。
中国的战略定力源于产业链完备性、市场多元性与技术自主性的支撑。稀土管制、规则应对、市场反制的组合策略,形成了多层次的应对体系。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中国既未回避谈判,也未放弃核心利益,这种理性态度为双边关系回归正轨保留了空间。
特朗普 155% 的关税威胁最终能否落地,仍受制于经济规律与国内约束。但无论谈判结果如何,中国推进产业升级与开放合作的方向不会改变,而美国也需正视贸易的互利本质 ——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试图以 “零和思维” 重构贸易关系,终究难以契合市场逻辑与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