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出“不再考虑”四
个字时
,白宫那把悬在中国商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移开。 这场持续数年的贸易拉锯战,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两天谈判中找到了突破口。
稀土筹码,中方为何敢让美国妥协?
中国原定于11月8日起对部分稀土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招直击美国软肋。 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其军工稀土需求超70%依赖中国,短期内无法摆脱。 F-35战斗机的发动机涂层、英伟达芯片的散热材料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美国虽有加州芒廷帕斯矿山,重建完整供应链需要8到10年时间。 当中方代表在谈判桌上提出稀土管制时,美方不得不重新权衡关税威胁的实际意义。
谈判桌上的“以物易物”
芬太尼合作成为双方交换利益的焦点。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明确表示,“放松某些出口管制,以换取中国在芬太尼前体化学品出口上的更严格监管”。 中方承诺加强对芬太尼相关化学品的出口管制,而美方则松动了半导体设备、AI芯片设计工具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
这种交换看似公平,但实质是各取所需。 中国让渡的是禁毒战场的边角阵地,换来的却是战略高地的通行证。
农业州的压力,特朗普为何改弦更张
美国大豆库存因对华出口停滞同比暴涨27%,农民面临数十亿美元损失。 2025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降为零,创七年来首次。 这些农业州正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压力直接传导至谈判桌。
作为回应,中方同意恢复采购美国大豆。 但这不是单方面让步,中方明确表示这是市场选择,强调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性价比更高。
供应链的现实考验
历史数据显示,对华加征关税已使美国家用风扇价格涨幅达83%,家电家具普遍涨价20%以上。 若155%的关税真正实施,美国消费者成本增量将超千亿美元。
美国汽车协会数据显示,在本轮加征关税落地后,进口车平均售价将上涨8%,国产车因零部件成本上升也将上涨约3%。 这些成本最终都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谈判细节中的较量
在吉隆坡的谈判中,中方代表李成钢全程面带微笑、自信从容;而美方代表不愿与媒体互动,仅简短称“会谈很有建设性”,随后匆匆离开。 这种姿态对比反映出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地位变化。
美方曾公开指责中方谈判代表“非常没有礼貌”,期待中方换人出场,但中方并未更换,继续由李成钢出战。 这被解读为向美方传递的强烈信号。
内部矛盾影响美方策略
特朗普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明显分歧。 财政部主张谈判,商务部却主张施压,内部博弈让美方立场摇摆不定。 这种内部矛盾使美方谈判策略呈现“边升温边施压”的反复性。
美国最高法院拟于11月初裁定对华关税是否违宪,若判决不利,美方可能被迫单方面取消部分关税。
技术限制的松动
作为谈判成果的一部分,美方同意放松某些出口管制。 2025年7月,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收到美国政府的通知称,美国已取消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的出口限制。 这种技术限制的松动,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
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
贸易战已经推动中国企业向东盟国家、墨西哥等转移。 2022年,越南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600亿美元,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95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越南出口的中间产品占比高达73.8%。 这种供应链的重新布局正在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接下来的步骤
目前中美对等关税暂停期将于11月10日到期。 如果暂缓期无法延期,到期后双方将各自对对方额外加征24%的关税。 根据吉隆坡会谈达成的共识,双方将履行内部报批程序,确保关税暂停期得以延长。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双方正就一项贸易协议提案的最终细节进行讨论,几乎可以提交两国领导人审议。 这意味着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