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落下帷幕。美国财长贝森特急不可耐地向媒体宣布达成“非常成功的谈判框架”;我方代表李成钢告诉媒体:“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中美双方初步达成框架协议,我国将对美国的稀土限制“推迟一年”,而且答应采购一定数量的美国大豆,美国承诺不再对我国加税100%!
谈判桌上,美国财长贝森特宣布中国稀土限制“将推迟一年”时,也掩饰不住的是美方被迫妥协的无奈。这场会谈表面是平起平坐,实则是中国用战略智慧逼退了美国的讹诈。
特朗普团队此前威胁的100%对华关税,贝森特对媒体明确表示美国对中国不会实施,取而代之的是美方放弃这一极端措施,以换取中国将稀土出口管制延长一年执行。
贝森特迫不及待地宣称谈判成功,试图给美国国内营造“胜利者”形象。特朗普在东盟峰会轻松表态,称将有“非常好的协议”,这种表演性质浓厚的表态,暴露了美方急需外交成果的焦虑。
这一次,美方获得的我国采购大豆等农产品承诺,看似缓解了美国农民压力,实则是中国基于自身需求的正常市场行为,因为巴西大豆商坐地起价,我国当前集体停止采购巴西大豆,购买美国大豆也是我们需要的。美方却对外宣扬的“胜利”,不过是对国内选民的交代,但是掩盖不了其在核心问题上的退让。
我国掌握全球稀土加工能力的85%以上,这种战略优势也让美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美方用放弃100%关税威胁换取一年缓冲期,正是认识到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
我国将稀土管制推迟一年,表面是让步,实则为双方提供了缓冲期。这种处理既避免短期对抗升级,又保持长期战略压力,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智慧。中国既坚持原则底线,又展现灵活性,将稀土管制延期一年,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这次谈判,从贝森特表态中强调“平等尊重”中国可以看出,美方不得不调整一贯的高压姿态。这种变化不是出于善意,而是基于对中国反制能力的清醒认识。
我国代表何立峰强调“成果来之不易”,实则是提醒美方珍惜谈判成果,不要故伎重演。这种务实态度与美国的口惠而实不至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中美贸易达成初步框架,但中美贸易战远未结束。贝森特透露的TikTok所有权等议题说明,美方仍在诸多领域保留博弈筹码,双方博弈将进入新阶段。
特朗普团队高调宣传“框架协议”营造胜利形象,但中美结构性矛盾决定了摩擦的长期性。此次谈判只是中场休息,而非终场哨声。
稀土管制延期不等于我们放弃权利。我国依然掌握着随时调整出口的主动权,这种“悬剑”状态比立即实施管制更具战略威慑力,如果美国一旦违背承诺,我国也会相应调整稀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