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要对中国动用“核选项”?事实上,错误的责任在荷兰,欧洲却一开始就敦促中国不要将问题扩大,态度让人十分惊讶,而欧洲居然还敢提出第二个要求。为何主动站出来成为“急先锋”?欧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德国为何提出要考虑动用“核选项”?
欧洲为何突然介入?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欧洲自然担心被波及。欧洲的汽车产业高度依赖安世半导体提供的芯片,而美国的多家汽车厂已经因芯片短缺停产,欧洲担心这一停产效应会蔓延,尽管欧洲也有一定的库存,但并不多。为了避免类似停产的局面,欧洲需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须施压。 另一个原因是,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与中国有着“旧怨”,这也让欧洲有了插手安世半导体问题的理由。通过介入此事,欧洲能够顺势提出其第二层要求,即希望中国能放开对稀土的出口限制。眼下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欧洲并未直接参与,但却主动介入其中,结果中国的反制措施让欧洲感到痛楚,欧盟也因此想要重新推动中国放宽稀土限制。因此,欧盟以安世半导体事件为借口,提出“希望中国尽快解决出口限制”的真正目的。 随着中国对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更新,欧盟也在近期举行的领导人峰会上集思广益,回应这一挑战。法国和德国联手,主张考虑所有可能的对华报复手段,而德国更是提出要使用“反胁迫”机制,允许欧盟对中国实施贸易和服务限制、削减某些知识产权保护、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等措施。这个法案虽然从未使用过,但现在却可能会用于对中国,表明欧盟在面对中国的稀土反制时,已无有效对策。 从消费电子到战斗机,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稀土材料。美欧无法从其他国家找到替代品。彭博社报道指出,欧盟目前正在考虑对在欧投资的中国企业提高准入条件,要求它们强制转让技术、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劳动力等,才能进入当地市场。尽管如此,实际上,欧洲不太可能真正实施这些“核选项”,尤其是在经济层面上。 欧洲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若真启用“核选项”,反而可能首先受到经济反噬。国际上已经证明,欧洲经济的抗压能力较弱。如果不是因为中国对稀土等物项的管制,德国也不会提出动用“核选项”。这表明,欧盟虽然对中国施压,希望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并放宽稀土限制,但实际上它的威胁更多的是空洞的,既没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施压。 在10月21日,中方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的视频会谈中,已经明确表态,稀土出口管制完全是依据法律规定的正常行为,而且中国一直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中方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欧洲不仅不感激,反而站在荷兰一方,攻击中国。在双重压力下,中国并不害怕。 安世半导体问题爆发后,荷兰不仅为美国辩解,甚至还试图反咬中国一口。近期的视频会谈中,荷兰外交大臣卡雷曼斯在欧洲的支持下依然拒绝道歉,面对荷方的模棱两可态度,中国商务部直接提出,敦促荷方尽快妥善处理问题。欧洲对中国的两重压力,最终成了荷兰自己的“回旋镖”。如果不想局势进一步恶化,欧洲应当尽早收手,而非继续加码。 在稀土问题之后,欧洲的汽车产业也面临危机,迫切需要经济支撑。当前的局势表明,欧洲的做法看似是针对中国,实则是自食其果。一旦汽车厂停工,后果不堪设想,产业链的断裂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影响。如果再不止损,欧洲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中国无意针对任何国家,但也不会容忍他国对中国的挑衅。安世半导体问题应由荷兰负责解决,荷方应拿出诚意,以缓解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至于欧洲,“核选项”的威胁最好早些放下,切莫效仿美国的小圈子做法。局势已十分明确:不是中国需要西方市场,而是西方市场离不开中国企业。欧洲总是想着从中国获益,却忘了“天上掉馅饼”的事永远不会一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