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和教师的夫妻组合,能讲出怎样的新故事?
作者|卓玛
编辑|刘钦文
ICU病房里,全身麻醉的患者静静沉睡。手术中,除了主刀医生精湛的操作,整个手术的安危还系于一旁实时跳动的监护屏幕。确保这些“生命信号”被精准捕捉与传递的,正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耗材:贴在胸前的电极片、蜿蜒连接设备的呼吸回路、以及精准监测血氧的指尖探头……在这些维系着手术安全的环节中,海圣医疗深耕的麻醉与监护类耗材,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1月7日,深耕麻醉和监护类医用耗材研发制造的浙江海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圣医疗,873794.NQ)将在北交所上会。
本次IPO,海圣医疗拟募资3.7亿元,将分别投入麻醉监护急救系列医疗器械升级扩产及自动化项目、研发检测中心项目和营销服务基地建设项目三大项。

图源:公司《招股书》
01
为上千家医院供货,
年入1.6亿冲刺IPO
公开资料显示,海圣医疗成立于2000年10月,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是主营麻醉、监护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产品提供商,产品广泛应用于麻醉科、ICU病房、急诊科等科室的终端临床需求。
海圣医疗的产品主要包括麻醉类医疗器械、监护类医疗器械和手术及护理类医疗器械三大类。
其中,麻醉类医疗器械是该公司的主要产品,近年来对营收的贡献度持续增长,收入从2022年的1.3亿元到2024年的1.6亿元,占比从48.51%增长至52.6%,超过一半。不过今年上半年麻醉类医疗器械的营收占比有所下降,为50.61%,实现收入7872.21万元。
监护类医疗器械产品则是海圣医疗的另一大收入来源,近年来占营收的比例维持在38%左右,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6043.16万元,占比为38.85%。
第三大收入来源则是手术及护理类医疗器械产品。今年上半年营收占比为10.4%,实现收入1617.69万元。

图源:公司《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海圣医疗目前已建成遍布国内绝大多数省市地区的销售网络,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上千家三级医院及数千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超600余家,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
除了布局国内,近年来,海圣医疗还积极拓展境外业务,与境外包括MEDTRONIC/COVIDIEN(美敦力/柯惠)等在内的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今年上半年,海圣医疗在境外市场实现销售额2135.01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13.73%。
海内外市场及多项产品发力下,海圣医疗近年来业绩表现较为稳定,2022年—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3.06亿元和3.04亿元;同期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7011.04万元、7803.67万元和7091.75万元;毛利率分别为52.82%、53.15%和52.09%。
在最新的《招股书》中,海圣医疗还发布了未经审计的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预告,预计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2.48亿元,同比增长约19.89%;实现归母净利润约5878.2万元,同比增长约26.7%。
02
拥有超千家经销商,
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
海圣医疗将产品送入全国上千家三级医院背后,是遍布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正在持续增长。
从销售模式上看,海圣医疗目前以经销模式为主、直销模式为辅开展销售活动。2022年—2024年及2025年前6月,经销模式创造的收入分别占当期营收的90.43%、89.57%、85.06%和83.16%。
同时,海圣医疗的经销商数量众多,地区分布广泛。《回复函》显示,海圣医疗2022年—2024年的经销商数量分别为919个、943个和1001个,当期分别新增215个和277个,分别退出191个和219个。
同时,海圣医疗2022年—2024年前十大经销商共16家,其中规模较小、参保人数较少的10家经销商这三年分别实现销售额4345.82万元、5753.49万元和5151.8万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16.27%、18.85%和16.98%。
针对北交所对公司关于经销商变动合理性,以及收入确认合规性的问询,海圣医疗表示,经销商变动主要由于公司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在为拓展销售渠道而与新经销商合作的同时,公司与不具有持续业务能力的经销商取消或缩减当年合作,部分规模较小的经销商由于渠道拓展和市场开拓等原因,并不是每年都会向公司进行采购,符合行业惯例。
拥有上千家经销商背后,海圣医疗2022年—2024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539.03万元、3030.02万元和3268.83万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9.48%、9.91%和10.76%,而同期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销售费用率仅为6.67%、7.17%和6.98%,均低于海圣医疗。

图源:《回复函》
对此,海圣医疗回复称,公司销售费用率略高于同行业,主要由于公司以经销模式为主,整体经销商数量规模较大,销售人员数量占比较高。
从销售费用的构成上看,海圣医疗将大半用于职工薪酬,包括销售人员的工资、奖金、社保及福利费。2022年—2024年的金额分别为1640.93万元、1994.59万元和1971.2万元,公司表示金额增长主要由于公司业务规模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这三年的销售人员数量分别为89人、85人和100人,人均薪酬分别为18.44万元、23.47万元和19.71万元,人均创收分别为300.81万元、359.86万元和303.73万元。

图源:《回复函》
北交所也对此进行问询,要求说明公司销售人员与业务规模的匹配性。海圣医疗称,公司整体销售人员数量略有增长,但与整体客户数量相匹配。2024年,公司为进一步促进销售业务发展,新增包括15名销售人员,而销售人员培养周期长,因此整体业绩虽实现增长,但人均产出存在一定的波动,具有合理性。
03
黄氏家族持股73.67%,
版图涉及酒业、包装等
《招股书》显示,海圣医疗的实际控制人为黄海生和吴晓晔夫妇。
黄海生生于1962年4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是专业医生出身,1985年至2000年在四家不同的医院做了15年医生。2000年,黄海生结束了自己的医生生涯,创立了海圣医疗,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至今。
吴晓晔则生于1962年11月,本科学历,在1986年至1993年当了7年教师后,转行进入医院当了13年的药剂师,此后,2006年,吴晓晔再次完成职业转身,进入了海圣医疗成为公司行政部职员并任职至今。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黄海生直接持有海圣医疗47.11%的股份,是公司控股股东;吴晓晔持有励新投资20.6%的财产份额,并通过励新投资间接控制海圣医疗7.81%的股份;二人合计控制公司54.92%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浙江企业,海圣医疗有着较为浓重的家族色彩。
《招股书》显示,今年10月30日,黄海生、吴晓晔、黄燕、黄彩丽和王增华五人签署协议成为一致行动人,其中黄燕和黄彩丽是黄海生的侄女和妹妹,王增华则是黄海生的姐夫。黄燕担任公司董事,王增华是公司行政部职员。不过黄彩丽目前并未在海圣医疗任职。
截至目前,黄燕、黄彩丽和王增华分别直接持有海圣医疗11.72%、4.69%和2.34%的股份,合计持股18.75%。也就是说,黄氏家族合计持有海圣医疗73.67%的股份。
“公司创业初期,公司股权集中,所有权人拥有绝对控股权,有利于企业决策和执行;在成长阶段,公司股权集中,企业可以保持稳定,但家司不分,家族往往掌握着公司最好的资源,公司治理容易不规范。公司IPO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为适应外部发展环境,企业战略势必要重新定位,对应的是治理结构调整,不可避免的涉及领导班子、管理架构等人事重大调整。”经济学家王赤珅表示。
此外,黄海生和吴晓晔的儿子黄玮也在海圣医疗任董事和副总经理,不过他并未直接持有公司股份。

图源:公司《招股书》
此外,在黄氏家族的商业版图里,其他成员也在不同领域上演着精彩的商业故事。
黄海生妹妹黄彩丽握着绍兴亚铭包装材料有限公司48%的股权,妹夫黄杨勇持股52%还身兼执行董事与经理,主营纸和纸板容器制造。另一边,黄彩丽和黄杨勇还跨界酒业,拥有一家绍兴老黄酒业有限公司,从事黄酒生产销售。
与此同时,吴晓晔的哥哥吴海生在物资贸易赛道上也没闲着,在绍兴龙山久物资经营有限公司持股30%并担任董事长兼经理,开展物资贸易业务。在科技领域还拥有一家紫风约雨(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和自己的女儿吴澄澄各持股50%。
就这样,实控人家族以医疗为核心,在包装、酒业、物资贸易、科技、资本运作等领域织就了一张相互交叉的产业网络。
在医疗器械的牌桌上,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只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当募投资金逐渐投入、市场预期不断抬高,海圣医疗是能凭借IPO带来的品牌与资源优势,成功转型,还是会在下一轮的行业洗牌中,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