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经济第一大省,同时拿下婚育冠军
中国“最敢生”的地方,出现了!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数据,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则以113万出生人口蝉联榜首,成为唯一突破百万人的大省。之前的山东、河南都曾轮流登顶,但由于生育率下滑过快,已被广东大幅拉开差距。
113万出生人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江浙沪包邮区的总和!要知道,“包邮区”总人口达1.76亿人,比广东整整多了一个广西自治区。

专家及网友将广东能生、敢生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广东经济经济发达,居民生育有底气。
2.广东的传统宗族观念浓厚。
但细想可以发现,为什么同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出生率和出生人口都偏低?
同样传统宗族观念浓厚的中西部省份,很多也追不上广东?
因此,必然还有其他原因在。
我们从另一个数据来看,广东人之所以生育意愿强,还有个原因——怕离敢婚。
前两天,《中国统计年鉴2025》出炉,结婚总人数最多的是广东省,为51.19万对,也是去年全国唯一一个结婚登记超过50万对的省份,且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光看51.29万对这个数字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对比一下同样经济发达的江苏,结婚登记却只有35.61万对,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广东结婚数第一,出生人口第一,但离婚率仅1.90‰全国倒数第五,广东人一边结婚一边狂生。
在这片经济最活跃的土地上,广东人,似乎把“敢爱不敢恨”写进了基因里。
02
“敢爱不敢恨”的广东人
广东这类结婚大省现在已成少数派。社会适龄男女,不着急、不将就成主流。30岁+未婚比例飙升,就像网友调侃的,以前怕嫁不出去,现在怕嫁错了重来。
总结下来,现在的婚姻现状就是“三多”:大城市不婚的多、年轻人闪离的多、经济独立女性主动提离婚的多。
偏偏广东人用“最高的结婚数+最低的离婚率+第一出生人口”,硬生生在人口负增长和不婚不育的底色上画了一条微笑曲线。
别人去库存,它还在加产能,这操作怎么看怎么像股神巴菲特的翻版——别人恐惧时,它贪婪。
都说经济越发达,年轻人就越不爱结婚生子,这话放在广东就有失偏颇,结婚率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提供了海量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2024年,广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超过十分之一。稳定的收入预期,是年轻人考虑婚姻的基础。

重要的是,相较于京沪高昂的绝对生活成本,广东虽然发达,但在广深这两座一线城市有大量城中村,存在大量“可负担”的生活空间。
大部分城中村单间房租在500-1000元,一房一厅在800-1800元,两房一厅2000-3000元。
楼下就是24小时便利店,不管多晚回家,那盏灯仿佛都在为你亮着。菜市场买菜,哪怕买一块几毛钱的菜,热心摊主会帮你收拾得干干净净。
傍晚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炒粉、炒面、凉菜、螺蛳粉、烧烤、糖水、麻辣烫、钵钵鸡,南来北往的人都能找到他的家乡味……方圆几百里,你能吃遍全中国。

广州、深圳的城中村曾是无数年轻情侣、新婚夫妇的第一站,降低了婚姻起步的门槛。
而且广东人结婚率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彩礼低。相对某些地区动辄数十万的天价彩礼,广东尤其广府、潮汕地区更注重婚姻的实际功能性和双方家庭的共识。
想到前段时间打开网页,看到了一篇文章,里面罗列出2025全国彩礼前十排行榜:
1. 江西:32万元
2. 福建:25万元
3. 浙江:22万元
4. 辽宁:20万元
5. 江苏:20万元
6. 上海:18万元
7. 山东:17万元
8. 天津:16万元
9. 安徽:16万元
10. 河北:15万元
广东:1-2万元

当看到广东的排行,让人忍不住笑了,大广东,果然不一样!一直以来彩礼就不多,基本1-2万,图个吉利。嫁妆普遍更务实,仪式也可能简化,降低了婚姻的经济和心理门槛。
至于广东人的婚姻为什么稳定,来源于对婚姻的态度,像极了他们做生意,重契约、轻冒险、求稳健。
走进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你会发现许多夫妻店模式,丈夫负责技术采购,妻子掌管财务运营;广州很多“前店后厂”的家族小微企业,同样不乏这种运行模式。

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看似传统,实则暗含现代企业治理逻辑。就拿深圳来说,2024年深圳商事主体突破440万户(深圳市场监管局),小微企业占比超90%,其中30%以上为夫妻共同创业。
他们深谙一个道理:股权结构稳定,企业才能抵御风浪。这种思维被无缝移植到婚姻中。
广东人结婚如同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双方共同出资,投入时间、情感、资源,共担风险,比如育儿、养老。厂子贷款用两人名字,孩子教育要两人签字,离婚?厂房设备怎么分?供应商怎么看?
广东家庭资产形态多样,可能包括村集体分红、宅基地权益、家族企业股权等。这些资产的权属复杂、分割困难且涉及整个家族利益。
所以不少广东家庭具备异于其他省份的稳定性。
03
愿天下真爱
在家庭之外,广东各地为了营造良好的婚育氛围所做的努力也不少。
广州南岭村,如果初婚夫妻双方均为南岭联社户籍股东成员,可以同时享受村社两级奖补,婚育补贴金额将分别翻倍至初婚最高8万元、生育最高12万元,合计20万元。

在东莞横沥新四黄塘村,夫妻双方任一方属黄塘村民小组户籍的,符合婚姻法且仅限于初婚登记,可获一万元奖励,在政策内生育小孩并入户黄塘村户籍,每个小孩获一万元奖励。符合奖励条件的户籍村民,可向黄塘村民小组提出申请,通过审核后,奖励将发放到个人账户。
东莞长安镇厦边社区,生育二孩一次性奖励20000元,并每月发放3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两周岁止;生育三孩一次性奖励50000元,并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三周岁止........
这些政策或许会对婚育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最核心的,还是要回到婚姻的本质。
广东连续七年成为“生育第一大省”,连续三年结婚数第一。背后是一份对“家” 的执念。
就像广州老城区的糖水铺,老板夫妇结婚几十年,吵过无数次架,却从没提过离婚。
“不是怕离婚,是觉得没必要——她知道我喝糖水要加双倍姜,我知道她冬天手脚冰凉要暖被窝,这比什么都重要。”
朴素的默契,才是婚姻最该有的样子。
记得去年去过的一家顺德开了二十年的靓粥饭店里,老板强哥和强嫂的手艺依然默契十足。
问及他们经营秘诀时,强哥憨厚一笑:“冇也秘诀,做落去就系咯(没什么秘诀,做下去就是了)。”
强嫂一边麻利地擦着桌子,一边轻声补充:“吵吵闹闹肯定有,但拆伙?间铺点算?个仔点算?(拆伙?这店怎么办?儿子怎么办?)”
平淡的对话中无不透露了广东人婚姻观。
婚姻不仅是风花雪月,更是一份责任,一种共同经营生活的勇气,一种在现实洪流中守护家园的韧性。
全国各地都在为婚育率下滑焦虑时,广东人用全国最多的结婚登记和最低的离婚率证明,真爱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落地生根的土壤。

这份土壤,由稳定的生计、可负担的生活、互助的社群、以及面对生活不易时那份“做落去就系咯”的务实坚守共同构成。
敢爱,亦敢担当;不轻易言恨,只因懂得守护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