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荷兰冻结中企资产后,中国稀土管制,掐住产业链命脉
创始人
2025-11-08 23:29:35

前言

11月初,一则中美取消高额关税的消息,让全球市场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可就在巨头握手之际,荷兰却突然对中国半导体企业挥下重锤,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一个欧洲科技强国,为何会被一种基础材料反制?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新逻辑?

编辑:晚风

0.1%的稀土,扼住了欧洲科技的咽喉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一则新规,让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生产线戛然而止。

这项要求含中国稀土超0.1%的关键零件需审批的规定,精准命中了荷兰科技的命脉。

ASML的车间里,价值上亿的光刻机,因为缺少几个含稀土的精密零件,被迫降速运转。

这一幕,是“新形态战争”最真实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

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是荷兰政府一个月前,对中企安世半导体的一场突然发难。

他们强制冻结了安世的资产,直接切断了其与位于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

要知道,那座工厂,可是承担着安世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是欧洲汽车产业的核心供应商。

荷兰这一刀,不仅让中资受损,更让自家的产业链瞬间陷入断裂的风险中。

更讽刺的是,美国对荷兰的行动保持了沉默,既没公开支持,也没私下安抚。

荷兰的“孤勇”,很快就变成了“误判”,他们发现自己被晾在了棋盘的角落。

与此同时,中国安世直接回怼荷兰方面的单方面罢免行为无效,展现了坚定的法律立场。

这场闹剧,也让德国汽车工业首当其冲,面临停产的现实威胁,怨声载道。

日本也面临着与荷兰相似的困境,索尼半导体等企业在华营收占比超40%,进退两难。

有趣的是,韩国企业通过在中国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实现了“在地化”,有效规避了风险。

没有硝烟的战争,谁在操纵全球的命运?

这一切,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全球化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的必然结果。

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指出,全球中间产品贸易占比已超50%,供应链的深度交织前所未有。

这种深度依赖,在和平时期是合作的基石,在博弈时期,却成了最锋利的武器。

这就引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链实力”,即对供应链关键节点的控制力,已成为国家主权的新疆域。

“脆弱性-控制力”定律也开始显现:一个节点在全球网络中越重要,控制它产生的权力就越大。

中国的反击,正是运用了这一新战争逻辑,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的转变。

墨卡托研究中心的分析显示,想把安世的产能转移出中国,至少需要四到六个月,而且根本填补不了缺口。

这种精准打击的背后,是中国对全球产业链“脆弱性”的深刻洞察和利用。

这并非要脱钩断链,而是要通过展示“武器化”的后果,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前。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预测,若全球产业链完全“去中国化”,可能导致全球科技行业总成本增加30%到40%,这个数字,是对“新形态战争”代价的最直观量化,触目惊心。

历史地看,这并非全新现象,19世纪英国对全球航道的控制,就是当时的“供应链武器”。

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战场从物理空间转移到了技术和产业的虚拟空间,更隐蔽,也更致命。

这场博弈的核心,早已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看谁能承受更大的冲击,拥有更强的韧性。

大国的智慧,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

面对荷兰的鲁莽,中国的应对,展现了成熟大国的手腕,既精准又克制。

一方面,是“精准打击”,用稀土和镓、锗等关键矿物的出口管制,形成产业的“缓冲阀”。

另一方面,是“善意豁免”,在施加压力的同时,也批准了部分符合条件的出口许可,留下了转圜空间。

这种“组合拳”,不仅守住了自身利益,更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已做好了长远准备,手中有充足的“弹药”。

闻泰科技透露,中国安世有充足的库存,能保障客户订单到年底甚至更久,底气十足。

过去三年,国产刻蚀机、薄膜设备的量产能力大幅提升,自主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

中国科研团队甚至已启动高端EUV光刻平台原型系统的攻关,未来有望实现部分自主。

荷兰的封锁,反而成了中国加速技术自立的最强催化剂,真是“吃鸡不成蚀把米”。

这种创造力被激发的悖论效应,是“新形态战争”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韩国的成功经验,则提供了另一种应对思路,即通过深度“在地化”融入当地,降低风险。

欧盟也在这场风波后,紧急推出了430亿欧元的《欧洲芯片法案》,试图减少对亚洲的依赖。

这些反应,都印证了这场“战争”的深远影响,它正在重塑全球的科技产业格局。

未来的牌桌,合作共赢是唯一的王牌

从长远看,这场博弈昭示了一个新的现实:全球技术与经济秩序正在被重塑。

任何国家,如果依旧抱着冷战思维,试图通过压制他人来谋求优势,只会适得其反。

因为单边的制裁和技术封锁,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逼着被限制方加速技术自主。

中国此次展示出的供应链韧性与技术突破能力,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应变力。

这个国家,已不再是单纯被动接受国际规则的参与者,而正在成为规则的重新塑造者。

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比谁更强”,而是“比谁更能承受痛苦”。

拥有更强国内大循环、更完整产业体系和更坚定社会凝聚力的国家,将在这种“韧性竞争”中胜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将走向彻底的分裂与对抗,那将是所有人的灾难。

中国的反制,不是为了搞对抗,而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了守护发展的权利。

我们愿意恢复供货,不是因为妥协,而是因为明白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需要各方共同珍惜。

“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共赢”,这才是大国博弈的终极逻辑,也是通往未来的唯一出路。

只有放下零和思维,通过和平交流实现互帮互助,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真正站稳脚跟。

结语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告诉我们,谁掌握了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从硬实力到链实力,竞争的形态在变,但追求共同发展的初心不能变,斗而不破才是智慧。

面对这盘复杂的棋局,你认为我们该如何落子,才能既守住底线,又赢得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岭南文化+前沿科技+粤港澳元素...   央视网消息:十五运会开幕式11月9日晚8时在广东奥体中心举行。开幕式导演团队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
情报显示以军内部有证据表明其可... 据五名前美国官员透露,美方去年获得的情报显示,以色列军方律师曾警告称,有证据表明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
对甲方坚决说“不”!两份处罚书... 中经记者 孙汝祥 夏欣 北京报道11月7日,*ST金泰(金力泰,300225.SZ)公告,因未按期披...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私募:释放维... 【导读】私募解读央行重启国债买卖:释放维持流动性适度宽松政策信号 中国基金报记者 刘明 任子青 时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