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股东减持本是A股常态,可像药明康德这般密集出手,放眼整个市场实属罕见。
一、惊雷乍响:最强三季报后的减持暴击
实控人李革控制的 17 家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 5967.51 万股,占总股本 2%,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套现规模高达 63 亿元。
次日开盘,药明康德 A 股股价直线跳水,单日暴跌 8.47%,重仓基金集体哀嚎 —— 摩根士丹利旗下 5 只基金浮亏超 1700 万元,海富通基金单日损失近 770 万元。
股吧里,中小投资者的质疑声铺天盖地:“刚赚了钱就跑路?
这是把上市公司当提款机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报中那笔超八成的净利润增长,本身就与减持深度绑定。
据财报披露,药明康德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20亿元,其中“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高达32亿元,约占净利润的1/4,而这项收益主要源于公司在报告期内减持药明合联股份所获得的收益。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并非药明康德第一次减持。
梳理公告发现,自 2022 年 7 月以来,李革及其一致行动人已完成三次减持,累计套现 120 亿元,叠加此次拟减持的 63 亿元,总规模将达 183 亿元。
而就在减持公告发布前三天,药明康德刚以 28 亿元转让两家子公司股权;
10 月初,还通过减持子公司药明合联股份套现 23.46 亿港元,一年内仅药明合联一项就累计套现 70 亿港元。
密集的减持、出售资产动作,让这位从哥伦比亚大学归来的博士、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陷入了 “提款机” 的舆论漩涡。
二、事件脉络:从创业神话到套现争议
要理解这场争议,得从李革的创业故事说起。
2000 年,33 岁的李革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带着妻子赵宁回到中国,在一间 650 平米的实验室里创办了药明康德。
凭借 “一体化 CRDMO” 模式,公司快速成长为全球医药研发服务龙头,服务超 6000 家全球客户,旗下 “药明系” 上市公司总市值一度突破 5000 亿元。
转折点出现在 2023 年。这一年,与癌症抗争 20 年的联合创始人赵宁去世,李革开始逐步隐身公众视野,同时开启了密集减持之路:
2024 年 11 月 - 2025 年 10 月:四次减持药明合联,累计套现 70 亿港元,仅 2025 年就为药明康德贡献 43.51 亿元投资收益,占 2024 年净利润超 50%;
2025 年:减持药明生物股份,套现约 22 亿港元;
2025 年 10 月:转让康德弘翼与津石医药 100% 股权,套现 28 亿元;
2025 年 11 月:拟减持药明康德 A 股 2% 股份,套现 63 亿元。
药明康德给出的解释是 “加速全球产能建设、吸引核心人才、优化业务模式”,但市场并不买账。核心争议点在于:
:在三季报业绩大增的利好节点减持,传递出对公司长期增长的信心不足;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85.61 亿元中,扣非净利润仅 55.82 亿元,投资收益占比超 35%,主营业务增长乏力;
:实控人持股比例从最初的绝对控股降至 18.21%,若完成本次减持将进一步降至 16.21%。
资本枢纽均在境外
在“药明系”的资本版图中,四家上市公司构成了其核心业务矩阵。
药明康德作为药明系的母体,通过“A+H股”双上市架构,由李革、配偶赵宁及一致行动人控制的G&C系列等实体直接持股,形成了对公司的直接掌控,这一架构为其后续资本运作奠定了基础。
药明生物则是从药明康德分拆出的大分子CDMO龙头,由李革控制的Biologics Holdings直接掌控。
药明合联聚焦ADC赛道,由药明生物和合全药业共同控股,而合全药业是药明康德的子公司,李革通过对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的双重控制,实现了对药明合联的间接影响。
药明巨诺曾是药明康德布局细胞治疗的尝试,虽然后来控股股东变为百时美施贵宝,药明康德仅为参股股东,但也体现了李革早期的产业布局思路。
在这张复杂的资本网络中,G&C系列实体和Biologics Holdings是两大关键枢纽。
G&C系列是李革掌控药明康德的离岸核心,通过多层股权设计和一致行动协议,将药明康德的控制权牢牢握在手中,支撑起整个药明系的资本运作。
这些实体诞生于2015年药明康德美股私有化时期。
当时李革团队联合高瓴等机构组成财团,通过G&C系列离岸平台(包括G&C Limited、G&C II Limited及后续的G&CIV、V、VI、VII等实体公司)作为持股载体,完成对药明康德的私有化收购。
从股权架构看,李革及其配偶赵宁、核心管理层张朝晖等人通过直接持股、GP身份及协议约定,将分散的股权整合为统一的控制主体。
截至2025年9月末,G&C VI Limited、G&C IV Hong Kong Limited等仍为药明康德前十大股东。
截图来源于天眼查
而Biologics Holdings成立的初衷,便是在药明生物从药明康德分拆并独立上市的进程中,集中持有其大部分创始股份。
李革团队搭建这一离岸实体,将其打造为药明生物的专属持股平台,凭借该平台实现了对药明生物的间接掌控,并成功推动分拆上市。
Biologics Holdings与G&C系列这两家离岸实体,共同构成了药明系资本版图的核心,支撑起药明系覆盖多赛道的产业生态与资本运作,而这两家实体的交集,就是实控人李革。
三、同类镜鉴:那些被当成 “提款机” 的上市公司
这家业绩高增的公司,自 2022 年起沦为股东的 “套现工具”:
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三年累计减持套现 42 亿元,持股比例降至 5% 以下;
2023 年 12 位持股高管中 8 人减持,6 人离职,合计套现 13.69 亿元;
2025 年 2 月,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再抛减持计划,拟套现 15.4 亿元。
更讽刺的是,东鹏饮料 2024 年预计净利润增长 54%-69%,但光鲜业绩背后是 “重营销、轻研发” 的隐忧:
近四年销售费用累计超 68 亿元,研发投入不足 2 亿元,占比不足销售费用的 2.5%。同时,公司还存在 “大单品依赖(东鹏特饮占营收 80%)、存贷双高(现金 61 亿却借款 68 亿)” 等问题,与药明康德的 “非经常性损益依赖” 形成鲜明呼应。
这两家公司的共性在于:
股东利用业绩高光期套现,却回避了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矛盾—— 东鹏饮料的产品创新短板,药明康德的地缘政治压力与主营业务增长瓶颈。
四、深度解析:减持背后的三重逻辑与市场影响
1. 股东减持的合理性边界
从法律层面看,股东减持是其合法权利,药明康德实控人通过合规方式套现并无违规之处。
但从市场伦理角度,上市公司创始人与实控人肩负着 “股东利益、公司发展、员工福祉” 的三重责任,大规模减持需满足两个前提:
公司基本面扎实,主营业务增长可持续;
减持资金用途透明,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显然,药明康德并未完全满足这两点。
其核心业务面临全球医药外包市场竞争加剧与地缘政治风险,美国米德尔顿基地建设需要持续投入,此时大规模套现容易引发市场对 “转移资金” 的联想。
2. 对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
:减持计划引发的恐慌性抛售,导致药明康德股价 2025 年 11 月以来累计下跌超 11%,市值缩水超 300 亿元;
:作为生物医药板块权重股,药明康德的下跌拖累整个板块,诺诚健华、荣昌生物等个股跌幅超 10%,引发板块估值重构;
:北向资金三季度净卖出 50 亿元,机构从 “核心资产” 调仓至科技等热点板块,进一步加剧股价压力。
药明康德的案例给所有上市公司敲响警钟:减持不是原罪,但 “竭泽而渔” 式套现终将反噬公司价值。
真正优质的上市公司,应像华为、比亚迪那样,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业务创新实现市值增长,让股东通过分红而非减持获得回报。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三类 “伪成长股”:
业绩依赖非经常性损益(投资收益、资产出售);
股东与高管密集减持伴随离职潮;
重营销、轻研发,缺乏核心竞争壁垒。
短期来看,药明康德的减持计划将于 11 月 20 日进入实施窗口,股价仍将面临压力。但长期而言,公司的核心价值取决于三点:
全球产能建设能否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主营业务能否摆脱对投资收益的依赖,实现扣非净利润持续增长;
实控人能否重建市场信任,平衡个人资金需求与公司发展。
从行业趋势看,创新药研发外包仍是高景气赛道,药明康德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仍具竞争力。
但如果不能有效回应市场质疑,持续的减持行为或将使其从 “医药龙头” 沦为 “资本玩家”,最终被投资者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