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圈被一张图表刷了屏。
黄金储备占全球国际储备的比重,居然重新超过了美国国债。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波动,要知道上一次黄金占比压过美债,还是1996年之前的事,这一隔就是近三十年。
数据说话黄金与美债的三十年博弈
黄金和美债在全球储备中的地位,简直像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拉锯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金绝对是储备界的“大哥大”,占比最高时快到四分之三。
后来风向变了,1996年之后美债成功逆袭,一路涨到2016年的峰值,那会儿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国际储备都是美债。
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
2025年中期,美债占比跌到了25%以下,而黄金占比稳稳站上25%以上,硬是把主导权抢了回来。
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一方面是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黄金价格在2016年还只是每盎司1200到1300美元,到2025年中期直接飙到3300美元左右。
黄金储备的价值跟着水涨船高,占比自然往上走。
另一方面,美债的日子不太好过。
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从2016年平均1.85%涨到2025年中期的4.2%到4.3%。
债券这东西很有意思,收益率涨了,存量债券的市场价格就会跌。
美债本身不值钱了,在储备中的占比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各国央行可不是被动看着变化。
高盛有份报告说得很明白,2022年以来黄金价格上涨,核心原因就是主权国家在持续买入黄金当储备。
2023年全球央行买黄金的量达到1136吨,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国家都是主要买家。
本来想单纯归因于价格波动,但后来发现各国主动调整储备结构,才是这场反转的核心动力。
信任崩塌美债失宠背后的深层逻辑
如此看来,黄金能逆袭,美债自身的问题怕是最有体会。
美元本位制下,美债本来是全球公认的“安全资产”,各国愿意把钱换成美债,图的就是放心。
但这几年美国的一系列操作,把这份信任一点点消耗掉了。
特朗普政府两次挑起贸易战,2018年3月一次,2025年4月又来一次,单方面给其他国家的商品加关税。
这种做法打破了全球贸易的稳定预期,也让各国开始怀疑,跟着美国的规则走到底靠不靠谱。
更让人不放心的是,美国越来越不愿意免费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反而要求其他国家付费,这和大家对全球大国的期待完全不符。
更何况,美联储的独立性也受到了挑战。
特朗普多次公开施压,要求美联储降低利率来刺激美国国内经济。
美联储作为全球重要的央行,其政策独立性是美元信用的重要支撑。
这种施压行为,让其他国家对美元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产生了质疑。
美债的“安全资产”招牌,还被两次严重的信任危机砸了坑。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直接冻结了俄罗斯的部分外汇资产。
这事儿看着是针对俄罗斯,本质上相当于宣布美债对特定主权投资者“定向违约”。
后来特朗普的红人斯蒂芬・米兰还提出,要把主要债权国手里的美债,强制转换成超长期、超低利率的新型国债。
这操作简直是赤裸裸的违约,换谁都得慌。
2023年,巴西、印度就分别减持了150亿美元和80亿美元的美债。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把太多储备放在美债里,风险实在太高。
无奈之下,减持美债、分散风险就成了理性选择。
其实这一切变化,还和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关。
1980年到2016年,是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期,美债借着美元的优势,成为各国储备的首选。
2016年成了重要的分水岭,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全球化开始遭遇逆风。
各国在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更看重储备的安全性,黄金的避险属性自然重新凸显。
毫无疑问,美元的地位不会一下子崩塌。
短期内,它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在贸易结算、金融交易中的优势还没人能替代。
但中长期来看,美元占比下降是必然趋势,2024年的数据就显示,它的全球储备占比已经从峰值的65%降到了58%。
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会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欧元、日元、英镑会维持现有份额,人民币的潜力无疑最大,202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经达到23%。
黄金会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无信用风险资产”,成为各国储备的“压舱石”。
甚至有部分国家开始把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纳入储备体系,增强抗通胀能力。
这种格局,很像是蒙代尔提出的“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和ZoltanPozsar的“布雷顿森林体系3.0版”的混合体。
2025年东盟多国已经启动本币结算机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各国都在根据新的全球格局,调整自己的储备策略。
说到底,黄金反超美债的背后,是全球对美元资产信任的调整,也是全球化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这不是一场突然的革命,而是一场缓慢的重构。
未来,全球金融秩序会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均衡。
对于各国来说,适应这种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储备组合,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
而这场黄金与美债的博弈,还会在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浪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