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骁遥-精准获客® 一刻钟,流量通。
我一直跟身边的人讲一句很扎心的话:给别人做事,做自己喜欢的当然重要,但做出别人真正需要的,更重要。你只顾爽自己,那叫兴趣爱好;你能让别人得到想要的结果,那才叫价值。市场只认价值,不认情绪。很多人一上来就说“我想做有意义的事”“我想做喜欢的内容”,听着很对,但你如果不先回答一个问题——谁因为你变好了、具体好在哪儿——那所谓“喜欢”,在商业世界里就是自嗨。
筛选这件事,确实可以是你筛人,也可以是人筛你。你能力够强、履历够硬、案例够多,你当然有资格挑客户、挑平台、挑合作对象,觉得不匹配的不接单,觉得不尊重的转身走。但现实往往是,绝大多数人还没走到那一步,就先把“我要筛选”挂在嘴边。结果是什么?优质机会不会等你,你嫌东嫌西的同时,别人早就把坑位占满了。说白了,筛选权从来跟两样东西挂钩:一个是你的稀缺度,一个是你的可替代性。你越稀缺,可替代性越低,你就越能说“不”;反过来,你做的事一抓一大把,那你就得先学会“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让别人没那么容易用更便宜的人替代你。
价值这种东西,很残酷:你有能力,那你说了算;你没能力,那就只能听别人的。这里的“说了算”,不是态度强硬、嗓门大,而是你能拿结果说话。比如同样一条短视频,你能稳定跑出高完播、高转化,你自然可以跟老板谈预算、谈分成;你只是觉得自己审美好、有创意,但一条条数据挂在那儿,播放低、询盘少,那对不起,只能被当执行,不可能在决策桌上有话语权。商业环境下的尊重,本质上都是围绕“可重复的结果”长出来的。你想被听,那就先证明自己值得被听。
打工思维和当老板思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打工思维习惯先问“我喜不喜欢”“累不累”“值不值”,当老板的思维永远先看“这个事有没有正向现金流”“有没有长期空间”“资源是不是值得押在这儿”。打工思维关注的是“我被怎么对待”,当老板的思维关注的是“我能创造什么价值、怎么分配这份价值”。打工可以只对自己的时间负责,下班就结束;当老板要对团队、对客户、对供应链、对现金流负责,睡觉前脑子还在转。你站在哪个位置,决定了你看问题的起点。如果你现在还拿着打工的心态,却想享受老板的决策权,这本身就是错位。
很多年轻人跟我说,“老师,我不想再委屈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了,我要做热爱的东西。”我一般会问两句:第一,你所谓“热爱”的东西,能不能在未来两三年内养活你?第二,如果暂时养不活,你有没有一套过渡方案,把“喜欢”先当副业,用白天的工作去养晚上那点热爱?真正成熟的思路,是在满足别人需求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喜好一点点嵌进去,而不是纯靠喜好硬撞市场。先学会把别人要的交出来,再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调配自己的风格。这叫“在规则里做出花”,而不是“在规则外幻想自由”。
做事这件事,到最后拼的还是结构而不是情绪。打工思维停留在“我完成了任务”,老板思维追问的是“这件事完成之后,系统有没有变得更好一点”“下次做同类事情会不会更省力一点”。当你开始主动站在“需求者”的视角去思考——他真正要的是结果、是确定性、是省心,不是你过程有多辛苦——你就已经在往老板的思维靠近了。那时候你再谈“做喜欢的事”,就不再是孩子气的任性,而是一种有底气的选择:因为你已经具备“先满足别人,再选择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