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81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这个看似温和的数字背后,却暗藏着住宅与商业地产的冰火两重天。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3%,办公楼下降11.8%,商业营业用房下降11.6%,唯有办公楼新开工面积逆势增长34.7%。这些数字究竟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号?
一、住宅市场持续遇冷的三大推手住宅销售554.3万平方米的业绩,创下近五年同期新低。这7.3%的降幅背后,是购房者持续观望情绪的直观体现。与2019年同期相比,当前住宅销售面积已累计下降近两成,说明市场调整已进入深水区。信贷政策收紧、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学区房政策调整,三股力量共同挤压着新房市场的生存空间。
更值得玩味的是,住宅新开工面积59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4%。开发商正在用缩减开工规模来应对销售疲软,这种保守策略可能进一步加剧未来市场的供需失衡。某房企北京区域负责人透露,现在新项目从拿地到开盘的周期普遍延长了3-6个月,就是要等市场回暖信号。
二、商业地产的诡异分裂当住宅市场全面收缩时,商业地产却呈现出令人费解的分化。办公楼新开工面积2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7%;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49.2万平方米,增长1.4%。这种逆势扩张,与销售端办公楼下降11.8%、商业营业用房下降11.6%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分裂源于开发商对产业升级的押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办公需求,催生了定制化写字楼的开发热潮。但整体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缩减办公面积的需求又压制了销售端。某商业地产顾问坦言:"现在开发商都在赌三年后的市场需求,但眼前的库存消化至少要18个月。"
三、政策工具箱里的悬念面对3.7%的整体下滑,政策层面会如何出手?观察2019-2022年的数据曲线可以发现,每年四季度都是政策调整的敏感窗口期。特别是住宅7.3%的降幅已经触及调控底线,适度放松限购、优化普宅标准等政策储备可能即将启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3592亿元,同比增长8.3%。这个关键指标显示,虽然销售承压,但资金链尚未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也解释了为何政策仍保持定力,没有急于出手救市。某金融机构研究员预测:"如果11-12月销售降幅扩大到5%以上,才可能触发政策调整。"
当815.9万平方米的销售数据遇上3.7%的降幅,北京楼市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住宅市场的深度调整与商业地产的结构性机遇,共同勾勒出新周期的发展轮廓。接下来的两个月,既是年度业绩的冲刺期,更是观察政策风向的关键期。这场降温是短暂寒流还是长期趋势,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个统计公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