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送的游戏‘皮肤’可能藏着‘毒饵’,诈骗分子同时给500人打电话”......9月1日15时,由江苏省教育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等推出的江苏青少年普法创新品牌直播课堂“开学法治第一课”上新,全省7000余所中小学校师生、家长一同学习防范网络诈骗、守护自身权益的法治“新技能”。
课堂情景剧《“算”出来的真相》中,初中生柯楠(化名)因辩论赛失利,用AI生成的“推理帖”造谣对手陈默(化名),谣言在网络上快速扩散。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法官李佳鸿走进课堂,以案说法宣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的“防范网络暴力”相关内容,戳穿“AI创作无需担责”的误区。
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说“法”。小学生主演“游戏皮肤诈骗”,初中生演绎“AI造谣”,高中生表演“出借微信号涉诈”……法治课以“网络空间安全、AI内容风险、电信诈骗”为核心主题,创新采用“分龄情景剧”方式,把青少年网络高频风险场景搬上课堂。孩子们自带“主场感”的表演,配上熟悉的“梗”,切实增强了代入感。
课堂上,学法氛围持续升温。法官结合情景剧案例释法明理,明确“网络造谣”“出借账号”法律后果,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变成简单易记的“避险口诀”。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反诈大队警官还拆解了“撒网式诈骗”“AI换脸伪装”等网络诈骗套路,鼓励孩子们遇事别慌、勇敢求助。
“开学法治第一课”后,孩子们踊跃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学生耿骓骓说:“这堂课让我了解了更多骗子的花样。”南京市第一中学学生张博文说:“之前经常看到一些‘天上掉馅饼’的链接和广告,现在我坚信这不可能。”
“法治教育不是走过场,而是帮孩子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生动的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南京市第一中学学生发展处副主任马晨晨说。
据主办方介绍,自2022年开课以来,“开学法治第一课”每年9月1日15时准时开讲。课程设计从青少年视角出发,汇总梳理近期涉及青少年的法律焦点问题,根据青少年法治需求和教育规律,开创“定制+情境+体验”模式,打造以案说法、以剧为引的特色法治情景剧,将晦涩的法律知识转化成丰富有趣的表达,用同学们最易接受的方式传播法治理念、法治精神。
如何把法律知识精准“投喂”青少年?各地推行法治入学礼、入队礼、成人礼,构建法治副校长配备、法治教材供给、法治课时设置、法治实践活动开展的保障体系,拧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责任链条,形成“部门联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普法合力。
如今,各地法治课形式更新颖,更有温度。在南通市紫琅一小,五年级学生黄博约以“‘苏超’与宪法”为题,用清脆童声讲宪法。在淮阴开放大学,《迷雾校园》剧本杀游戏中,当地热门普法IP“韩小帅”带领学生化身“国安特工”,揪出科研资料泄密者。在常州“法治集市”,AI虚拟人物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在连云港街头大屏小屏上,西游IP化身“消防小卫士”吸引众多孩子和家长驻足观看……
上一篇:这,就是今晨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