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腰疼得起不来?”68岁的王阿姨(化名)怎么也没想到,白天坐椅子的时候动作重了点,晚上躺下后竟然腰痛得坐不起,家人也扶不起来,只能用木板垫着后背才勉强帮她扶下床。
到医院检查后,结果让所有人吃惊:腰椎压缩性骨折。没摔没磕,怎么一坐就骨折了?
别忽视!65岁后
一半女性可能遭遇“骨骼危机”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北院区老年医学科吕华瑶副主任医师说,王阿姨的经历并不少见。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隐形小偷”——它悄悄偷走骨质,直到骨折发生才被察觉。
一组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数据,更让人揪心:
●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达19.2%;
● 女性患病率(32.1%)是男性(6.0%)的5倍多;
● 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直接飙升至51.6%,意味着每两位老年女性就有一位中招。
正常的骨骼像致密的蜂窝,支撑力强;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小梁会逐渐变细、断裂,骨骼变得“脆弱不堪”,哪怕是咳嗽、弯腰捡东西,都可能引发骨折,其中髋部、胸腰椎是高发部位。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骨脆”?
3个关键原因要知道——
●激素变化: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降;男性老年后睾酮减少,也会加速骨质流失。
●营养不足: 消化吸收能力减弱,钙、维生素D、蛋白质摄入不够,骨骼“缺原料”。
●运动变少: 长期久坐不动,骨骼缺乏刺激,骨密度会慢慢下降。
预防骨质疏松
做好4件事
不想让爸妈变成下一个“王阿姨”,吕华瑶建议从生活细节入手科学预防:
吃对:给骨骼补够“营养”
●钙是基础: 多喝牛奶(1杯约250mg钙)、豆制品、虾皮、深色蔬菜;别信“喝骨头汤补钙”,骨头里的钙根本煮不出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也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合适钙剂,每天保证摄入1000-1200mg钙。
●维生素D帮吸收: 每天露出四肢晒20分钟太阳(别隔着玻璃,紫外线穿不过);晒不够就吃点深海鱼油、蛋黄 ,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优质蛋白质补营养: 各种肉类、蛋、奶、豆制品中都含有丰富蛋白质,一个体重60kg的人每天大概需要60-72g 。
●少碰“骨敌人”: 少喝碳酸饮料、浓茶、咖啡(会加速钙流失),老年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
动对:让骨骼“更结实”
选对运动能改善骨密度,还能防跌倒:
●有氧运动: 散步、游泳(对关节友好),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力量训练: 靠墙静蹲、用弹力带练手臂,从低强度开始,避免累着。
●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打太极,每天练10分钟,减少跌倒风险。
记住: 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心率别超过(220-年龄)×60%。
改习惯:避开“伤骨坑”
● 戒烟限酒(烟酒都会破坏骨代谢);
● 别乱吃糖皮质激素(如必须吃,定期查骨密度);
● 家里防跌倒:浴室铺防滑垫、走廊装扶手、光线别太暗。
早筛查:发现“隐形问题”
● 65岁以上老人每年查1次骨密度;
● 绝经后女性、有骨折家族史的人、长期服用特殊药物的人群,提前到50岁开始查;
● 出现腰背痛、身高变矮、驼背、牙齿容易脱落,还容易跌倒、骨折,赶紧去医院。
已经骨质疏松?别慌,这样治
吕华瑶介绍,如果确诊为骨质疏松,除了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外,还要配合医生治疗。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多数患者能够稳定骨密度、改善生活质量。
●基础补充:
钙+维生素D(按医嘱吃,别自己加量);
●抑制骨流失:
双膦酸盐类、地舒单抗(减少骨质被“吃掉”);
●促进骨形成:
特立帕肽(帮骨骼“长新肉”);
●缓解骨痛:
降钙素(减轻疼痛,降低椎体骨折风险)。
早预防、早干预,就能让爸妈的骨头“硬起来”。从今天起,陪爸妈多晒会儿太阳、多散散步、多喝杯牛奶,用小细节守护他们的晚年健康。
供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北院区)
下一篇:机器人“磨练”岗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