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50公里的爱心驰援
合肥两位志愿者自驾赶赴南京献血救人
徐燕在献血中。
陈美玲在献血中。
9月24日清晨,天色刚亮,37岁的徐燕驾驶着车,从合肥肥东县一路驶向南京。
副驾驶位置上,同样37岁的陈美玲带着几分紧张与坚定。她们此行,不是旅游,也不是探亲,而是为了完成一场与生命赛跑的救援——跨越150多公里,去为一位素未谋面的患者献血。
紧急的呼唤
“7点半出发,路上想的都是快点到。”徐燕回忆。自驾抵达南京后,她们顾不上休整,直接奔向江苏省人民医院。几小时后,两袋共计600毫升的全血从她们的臂弯流向血袋,随后被紧急送往ICU,为一条生命续上希望。
这场奔赴,源于9月23日的一条消息。
“胃部动脉破裂,患者呕血3000多毫升,急需血液支持!”肥东县阳光志愿服务协会“三献”(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献器官)小分队的微信群里,传来一位汪姓家属的求助。
消息一出,群里瞬间炸开。“谁符合条件?谁能去?”不到半个小时,徐燕报了名。随后,她又打电话给陈美玲:“要不要一起?”陈美玲没犹豫,立刻答应。
“那一刻没想太多,就是觉得人命关天。”陈美玲说。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医护团队为患者连续尝试了多种止血措施,却因出血量过大仍难以稳定病情。血液的到来,成为关键一环。
她们的日常
事实上,这并不是两人第一次献血。
徐燕,平日里住在合肥瑶海区。她从2015年开始献血,“看到献血车就会想停下来。”在她看来,献血是生活里的一部分,“没什么惊天动地,就是习惯了,能帮人就帮。”
她笑说,身边不少朋友也是“献血达人”,有时还会相约组团去。
“这次就是想着,开车带上陈美玲一起。”徐燕语气轻描淡写,但那份自然背后,却是长期的坚持。
陈美玲的故事同样质朴。她老家在安庆,2011年便在合肥第一次献血。
“以前开货车跑长途,觉得自己身体好,就想能不能做点对别人有用的事。”如今,她在合肥定居,献血依旧是生活的一部分。“昨天在群里看到信息,正好徐燕喊我,就跟着一块儿去了。”
她们的叙述都很平实,但那份“顺其自然”,正是志愿精神最打动人的地方。
血液的温度
“当血袋被拿走的那一刻,心里会突然觉得很安稳。”徐燕说。她清楚地记得,那袋血液的红色,透过塑料袋泛着光。
在南京的采血点,医护人员为两人做了血型和健康检查,随后进行采血。300毫升、再300毫升,两袋血液被迅速转运,送到医院抢救室。
“那一刻突然觉得,原来我们做的,真的是跟一条生命连接在一起。”陈美玲回忆时,声音低了些。
有些感动并非轰轰烈烈,而是悄然落地。比如在回程的路上,两人虽然疲惫,却都没多说什么,只是望着窗外发呆。南京到合肥的高速公路上,秋日的树影掠过,像是为这场救援写下的无声注脚。
城市的回应
在肥东县阳光志愿服务协会,像徐燕和陈美玲这样的“三献”志愿者并不少见。
肥东县阳光志愿服务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杨璐告诉记者,这支小分队平日里经常组织献血活动,群里一旦有紧急求助,往往会第一时间有人响应。
“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有的开出租车,有的是老师,有的是个体户。但遇到事情,大家都会主动站出来。”杨璐说。
回到合肥后,徐燕和陈美玲各自恢复了日常生活。孩子的功课、工作的琐事、家里的柴米油盐,都如常进行。提及南京的那一日,她们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大事”。
“就是小事。”徐燕依旧这样总结。
但对于病床上的病人和他的家人,那600毫升血液意味着重生的可能。对于这座城市,那一程150公里的跨城奔赴,则折射出平凡人身上的非凡温度。(记者 王书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