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 2024年股东大会上,招商银行行长王良的一席话,让银行的一组经营数据成为关注焦点。
“今年一季度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如果不良率和净息差的水平出现‘倒挂’,就意味着银行难以覆盖信用成本、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这将给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王良说道。
这番话的背景在于,今年一季度多数上市银行盈利表现低于预期,不少银行的净息差走低、不良率抬头,二者甚至出现了罕见的“倒挂”。
从行业来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个基点(BP);同时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01个百分点,达到1.51%。这种“倒挂”,还是行业首次。
而随着半年报成绩披露期临近,银行的业绩成色再次受到广泛关注。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挑战究竟有多大?
首次“倒挂”背后
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定义上看,净息差是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和存款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不良率则是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程度。
尊彩黄金产业研究院院长吴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不良贷款率与净息差的(计算)分母不同,一个是生息资产,一个是贷款总额,二者对比基础不同;此外,不良率属于存量概念,净息差属于流量概念,概念基础也不一致。
“净息差与不良率的内在关系本质是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问题。尽管将净息差与不良率直接比较绝对值不严谨,但净息差与不良率的长期‘剪刀差’(如净息差连续5年下降、不良率持续攀升)能反映银行盈利能力与风险压力的背离态势。”吴龙说道。
也就是说,虽然二者不能直接用来比较,但二者的“倒挂”确实释放出一定的经营压力信号。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2025 年一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33%、1.56%、1.37%、3.95%、1.58%。不良率方面,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最低,分别为1.22%和1.23%,城商行和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9%和1.76%,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则达到2.86%。
2025年一季度,城商行与农商行的行业净息差均低于不良率。
具体到已上市的银行,出现“倒挂”情况的银行比例超过四分之一。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共有11家净息差数值低于不良率数值,出现“倒挂”情况,包括1家国有大行(交通银行)、2家股份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6家城商行(北京银行、西安银行、上海银行、郑州银行、贵阳银行、兰州银行)、2家农商行(紫金银行、青农商行)。
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宏旭对中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解读,净息差与不良率出现“倒挂”,意味着银行的主要业务可能面临一定的亏损压力,或只能依靠中间业务或者投资业务“赚钱”弥补信贷业务的损失,这也意味着银行经营压力的增大。
以股份行中出现“倒挂”的华夏银行为例,2025年一季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61%,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净息差仅为1.57%,较2024年末下滑0.02个百分点。
虽然近年来华夏银行不良率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从2022年上半年末的1.79%下降到2025年一季度的1.61%,但其净息差收窄幅度更甚,2022年上半年末该行净息差尚能保持在2%以上,到2024年上半年降至1.61%,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滑至1.57%,这直接导致“倒挂”的发生。
与之对应,华夏银行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1.94亿元,同比下降17.73%,实现归母净利润50.63亿元,同比下降14.04%,创下了该行近20年最差的一季度表现。
华夏银行在今年2月召开的2025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开展专项行动,包括深化“息差提升1BP”、锚定市场份额提升至1%目标、每个分行至少解决1个老大难不良处置问题等。而今看,成效有待显现。
规模相对更小的城农商行,面临的压力也更大,“倒挂”现象更为普遍。以兰州银行为例,其2025年一季度净息差为1.46%,不良贷款率为1.81%,差值为-0.35%,属于城农商行梯队里指标差值最大的。
2025年一季度,兰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37亿元,同比增长3.26%;实现归母净利润5.59亿元,同比增长2.36%。虽然业绩实现正向增长、1.81%的不良率较2024年末下降0.02%,但其仍是已披露一季报的上市城商行中不良率最高的银行。
关于不良率的控制,兰州银行回复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近年来该行在不良资产分类新规从严要求背景下,从构建“现金清收+重组盘活+核销处置+批量转让”存量不良化解模式、强化源头管控、把好新增贷款质量关、完善风险治理架构、构建智能风控中枢等5个维度来提升信贷资产风险管控能力。
银行转型得提速了
而对银行经营来说,净息差与不良率的意义不止于此。二者的“倒挂”不仅意味着经营压力的增大,更说明银行赚钱更难了。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银行净利润增长乏力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净息差持续回落、部分领域风险暴露和生息资产规模下降。
其中,净息差的持续下降是影响净利润增长的首要因素。事实上,息差压力已经成为银行业的持续挑战。
根据安永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末,58家A股和港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为1.52%,已连续5年下降。而从各家上市银行近期召开的股东大会来看,银行业净息差进而盈利承压的趋势尚未有明显触底信号。
这种情况下,非息收入成为必争之地。很多银行通过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加大债券投资等转型措施来对冲利差收窄的影响。
问题在于,转型是充满挑战的,不同银行的自身情况与能力半径也不尽相同。对银行来说,投资收益带来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仍以华夏银行为例,2024年,得益于第四季度的“债牛”,华夏银行实现投资净收益157亿元,相当于2020年的8倍。该行投资收益占营收比重高达16.16%,对比之下招商银行仅为8.85%。
而随着今年以来利率市场波动较大,近几年加大对债市投入的华夏银行受到了影响,今年一季度该行总投资收益转为亏损超1.5亿元。失去投资收益对业绩的支撑,叠加利息净收入持续下滑,造成了华夏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4.04%的局面。
就在7月14日,央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提示:中小银行债券投资需保持合理“度”,把握好收益与风险平衡,个别激进投资的金融机构需关注利率和信用风险。
这里虽然没有点名具体是哪些金融机构,但依旧值得华夏银行警惕。
对于银行来说,仅仅尝试做好“投资”这项副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以自身实力练就更为平稳的破局方式。
在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陆岷峰看来,从更深层次来分析,指标“倒挂”暴露了银行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与负债端成本刚性的矛盾;规模扩张模式与资本约束的矛盾;风险暴露滞后性与收益即时性的矛盾。
“种种挑战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构盈利模式: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风险定价,需聚焦‘资产端增效+负债端减压’的双轮驱动。未来银行业或将加速分化,那些具备更强风险定价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的银行,才能在这场‘息差保卫战’中存活下来。”陆岷峰指出。
参考资料:
《银行股涨势如虹,净息差和不良率却“倒挂”,银行盈利承压如何破局?》,2025-07-11,第一财经
《「净息差-不良率」42家上市银行大排名》,2025-07-11,看懂经济
记者:于盛梅
编辑: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