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夏丹
通讯员 朱亮羽 叶芷彤 章晨阳
缩小“三大差距”,浙江今年再出工作新抓手——新一批省级中心镇。今年以来,浙江先后发布了两批省级中心镇名单。中心镇,之所以能成为“中心”,辐射力成为衡量的关键因素。
位于浙西南的青田县温溪镇,正是今年首批入选的省级中心镇之一。2022年,在全省乡镇数量最多的青田县鼓励乡镇组团发展时,温溪镇便联合周边的贵岙乡、吴坑乡、小舟山乡三个薄弱乡,组成“大镇带小乡”的温溪组团。经过几年的磨合探索,今年“一镇三乡”组成的温溪组团管委会,实现了人、事、财的充分融合,携手探索共富之路。
中心镇如何提升辐射力,如何有效辐射周边乡镇?融合发展中最关键的“人”怎么合?温溪组团的探索或能给我们启发。
“联强”与“带弱”
强强联合,是以往盛行的发展模式。但对于当下中心镇而言,它的使命不仅在“联强”,更有意义的在于“带弱”。
在新模式下,中心镇自身经济实力强是首要要素。“中心”实力强,才有能力和实力辐射周边乡镇。
温溪镇正是这样一个存在:因毗邻温州,深受温州产业辐射带动影响,早已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像其境内的青山钢铁,是世界500强企业青山控股的子公司,本世纪初就已扎根温溪。而当地土生土长的意尔康皮鞋,则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成立。在青山钢铁、意尔康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温溪镇形成了鲜明的工业重镇特色。2024年,温溪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5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丽水市工业第一大镇。
“中心镇要够强,产业是基石。产业哪里来,靠抓大项目。”青田县委常委、温溪组团管委会书记刘骅坦言。
因此,组团后,温溪迅速统筹“一镇三乡”的精干力量,组建了7个重点项目攻坚专班,主攻大项目招引。
走在温溪片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里,记者发现,山坳之中处处吊机耸立。
在青山钢铁总部不远处,总投资约52亿元的瑞浦科技高端特种材料项目,已破土动工。项目占地近800亩,是浙江省制造业重大项目、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
“我们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重点发展民用耐蚀合金和精密合金,兼顾高温合金;二期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高端合金。”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投产后将推动本地不锈钢产品向高品质软磁不锈钢等特种金属材料、中高端不锈钢制品升级。据了解,一期建成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超100亿元、税收超4亿元。
而在温溪西南部的山坳之中,全球特种钢新材料项目已初具雏形。以该项目为载体,温溪将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特种钢精品制造和深加工基地,重点研发生产医疗器械、模具、能源化工和汽车用等高端特种钢产品。
不单招引硬核的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三高”项目,温溪组团还瞄准先进制造业生态招引项目。
顶着炎炎烈日,小舟乡常务副乡长章定云,又一次跑到总投资10亿元的华侨技工学校建设现场看进展。除了原有乡里的职务,章定云还是这个项目的专班负责人。
高高耸立的施工塔架下,一幢幢建筑物好似在拔节生长。“明年9月开学,首批7个专业,如高端新材料、休闲时尚产业等,都是我们温溪主导产业相关的专业,师生规模预计有5000人哩。”穿透眼前在建的建筑群,章定云仿佛看到开学时的盛况。
他告诉记者,后期学校还将开设订单班,本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班,另外还将服务于华侨的技能培训需求,比如开设西式烹饪课等。
截至目前,组团后的温溪已成功招引落地全球特种钢新材料项目、镍基合金新材料项目等多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更具深远意义的事情在发生——
“相较于温溪鲜明而厚实的工业家底,三乡均为农业乡。天然的发展极差,恰好成为彼此亲密合作的基础。”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所城乡融合研究室副主任方康恒认为,“这使得组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谋划发展。从自身实际出发,‘一镇三乡’有了各自清晰的发展定位,各得其所。”
的确,就在温溪镇铆足劲抓项目抓工业的同时,三乡也在组团发展过程中找到了今后的出路:离温溪镇最近的贵岙乡体育设施完善,发展体旅融合产业;有一定民宿基础的吴坑乡发展高山康养产业;而小舟山乡则发展花海经济、稻鱼文化。
“球进了!”这个盛夏,一场嗨翻青田的足球联赛在贵岙乡的足球场举行,青田县的20支球队正在这里角逐冠军。“除了足球场,贵岙还有篮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像现在暑假正是游客最多的时候。”温溪组团管委会副主任、贵岙乡党委书记李怡乐说。
如今,温溪组团共同打造了一张四时“乐活山居图”:春天到小舟山看油菜花,四五月开犁,品尝稻鱼;6至9月到贵岙享受亲子游;10月乐享吴坑的康养季。
“一家独美”与“各美其美”
中心镇的辐射力,体现在组团发展的实绩能真正惠及大家。中心镇发展得好,不是中心镇“一家独美”,而是和其辐射的乡镇“各美其美”。
如何“各美其美”,让薄弱乡共享组团发展的成果,温溪组团抓牢三件事:三乡老百姓的心头所盼、增强强村公司造血能力和组团向上争取要素。
刘骅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特殊的照片:那还是组团之前,一段连接温溪和贵岙的公路,温溪镇这边是柏油路,贵岙乡那边是水泥路。“当初走到这里,被这咫尺之间的泾渭分明深深震撼,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他说。
怎么改变?温溪组团一举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带来的空间、资金等阻隔,集中财力办大事。“在上级支持下,我们‘一镇三乡’的财权进行了合并,同时,大家一致决定民生补短板项目多投一点、投快一点。”刘骅说。
今年6月初,位于交界处的温溪—贵岙大桥正式通车。“别看这民心桥只有62米长、15米宽,但总投资超千万元,对贵岙这样的薄弱乡,无疑是天文数字。”李怡乐感慨。如今,贵岙乡的村民前往温溪镇,几步路就过去了,再也不用绕行近15分钟车程的乡村小道。
除此之外,吴坑乡集中供水水源金叶水库及配套工程、小舟山乡引水工程、贵岙乡28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工程等一批三乡过去想谋而不敢谋、想建而建不成的民生项目纷纷建成。
财权合并后的头一年,即2024年,温溪组团本级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5亿元,较上年增长36.6%,增速创近三年新高,有效满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今年我们努力争取40%的增长。”刘骅说。
今年,丽水市在青田举办了一场共富主题的现场会。“我们特地把现场会地址选在了当初泾渭分明的路的连接处。现在这条路已经是清一色的柏油路了。”刘骅说。
除了补齐民生攸关的基础设施短板,温溪组团还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复制到做大村集体经济上,以此壮大三乡自我造血能力。
负责这项工作的李怡乐,娓娓道出事情的来龙去脉:组团之前,三乡的强村公司造血能力十分薄弱,一年利润加起来不到200万元。村集体经济不强,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发展和村民增收。
瞄准这一现状,2022年,“一镇三乡”内的49个自然村,一起入股成立了能级更高的组团强村公司。公司成立后,依托温溪镇工业资源丰富、投资项目较多的优势,成功入股厂房屋顶光伏发电联建等消薄项目。
几年下来,组团强村公司实力猛增。去年,组团强村公司实现利润185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124万元,带动组团内村总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占比、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分别达到74%和92.6%。
“像贵岙乡的强村公司,组团前年收入几万元。组团后,去年一年分红就有200多万元,光入股意尔康屋顶光伏这一项,一年就有33万元分红。”李怡乐说。
去年,一镇与三乡的村集体收入倍差,由组团前的4.35缩小至2.36。趁势而上,今年组团又立下新目标: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都要达到50万元,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
组团力量大,三乡上下深有体会。一位乡干部告诉记者:“以前想讨个5万元都难,即便讨来了,5万元能干啥?”李怡乐也感慨:“以前单打独斗争取资金,能要一点是一点。”
去年,温溪组团成功申请到了省里的共富基金2000万元,用于组团内5个村的发展,每个村400万元。不但如此,温溪组团还申请到了省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授信12.5亿元,将推动三乡的发展。“现在我们不缺资金,缺的是好项目和要素资源。”李怡乐说。
有了资金支持,三乡的格局越打越开。“从前不敢想不敢谋的事情敢想敢谋了。”李怡乐告诉记者,好比贵岙乡的叶坑和后山两个村之间路不连通,两个村都要先到乡里,然后才能到达彼此。下一步将谋划打通乡内的交通格局。“路畅通了,人员、资源才能更好地流动起来。”她说。
用项目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盛夏午时,蝉鸣燥热,温溪镇政府食堂里,几张大圆桌上很快就围满了人,忙活了一上午的乡镇干部们,陆续回来吃午饭、歇口气。由于“一镇三乡”干部集中办公了,人格外多,因此食堂也比其他乡镇食堂更宽敞。
“那个项目投资方有啥新要求?”“你那边政策处理完了没有?”“还有最后几户签字,应该快了。”端起碗筷,也放不下工作,大家你一嘴我一嘴说的都是工作。坐在他们中间,记者明显感觉到,食堂里的工作热度,不输外面的高温。
中心镇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人的融合,是个绕不开的坎。
温溪组团也不例外。当地是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答案是:让每个乡镇干部挑起担子。
刘骅告诉记者,温溪镇多年的老问题是可谋划的项目多、干部少,三乡正好反过来,少有项目可谋。
组团后,“一镇三乡”将所有干部优化配置,除部分乡干部轮流值守三乡,腾出的精干力量,按照项目负责制,组建起重点项目攻坚专班,全身心投入抓片区重大项目中,包括项目招引、政策处理、项目落地等,困扰中心镇温溪的难题迎刃而解。
2022年,温溪镇通过宁波—丽水山海协作的机缘获悉了华侨技工学校这个大项目,心动不已,却苦于土地腾不出来。同年温溪组团成立,随即果断抽调“一镇三乡”的精干力量对该项目重点攻坚。最终,这个项目落在了章定云头上。
“这是我领到的第一个项目任务。我所在的小舟山乡是个传统农业乡,此前我从没机会处理跟项目相关的工作。但我很清楚,华侨技工学校的落地,将大大提升温溪本地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对温溪意义重大,三乡也会因此受益。”章定云回忆,领到任务的第二天,他和团队就驻村了。
项目选址在一个闲置超过十年的地块上,因为情况过于复杂,十年里始终没能完成政策处理工作。领到任务后,章定云和团队驻村办公,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前后花了两年时间攻坚才啃下“硬骨头”,去年11月底项目正式开工。
“我们‘一镇三乡’的班子成员,每个人都有负责或联系的项目。”章定云说。华侨技工学校的项目落地后,章定云随即又转到新项目所需的土地政策处理中。
集中办公后的三年里,从2022年到2024年,温溪镇腾出土地空间1700多亩,而此前三年才160多亩。同时,过去十年加起来也没有近三年多。
“龙头实力更强了,最终受益的是‘一镇三乡’的老百姓。”章定云说,“如今老百姓意识到了这一点,更加支持我们,使得项目推进更为顺畅。”他举例说,因为前期政策处理中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去年乘胜追击又征收了267亩地,一个月就完成了丈量任务。
记者了解到,温溪组团的干部融合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起初是物理集中办公,再往后探索大科室制,将同一条线的干部全部集中起来,如生态经济组、农旅产业组、公共服务组等。如此一来,更有利于提升干部技能,同时更好服务群众。
尤其通过项目专班的形式抽调精干力量这一招,充分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的热情。“只要是组团定下想要发展的项目,我们都全力以赴。”章定云动情地说,“特别自豪能为这里留下点啥。多年后,当我路过技工学校时,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孩子,当年爸爸也出过一份力。”
去年底,温溪组团在青田县的考核中评级为优秀,所有“一镇三乡”干部全部领取到优秀级别的年终奖。不少三乡的干部感慨,工作多年头一回拿到考核优秀。
“发展过程中,困难肯定会层出不穷,但有这样一支干部队伍在,我们有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刘骅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