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年方十八承大业,背刺盟友夺荆州”这句话常被后人拿来评说东吴开国之事。孙权,作为东吴的皇帝,一生经历了丰富的波澜与故事。少年时便显露出统筹大局的野心,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后,凭借巧取荆州、处置关羽、击溃刘备的连环策略,逐步稳固江东。随后他在多场大战中扩张势力,直至合肥之战让人闻风丧胆,逍遥津一役的威名也让敌对势力不敢轻易招惹吴国。无论史家如何评点,这位君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父辈打下的基业,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吴国体系。曹魏已在风云变幻中凋零,蜀汉亦灰飞烟灭,只有孙权缔造的吴国坚持到了最后的篇章。孙权之后,吴国又经历了几位皇帝,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尾声?以下分述三位:一是吴少帝孙亮,二是吴景帝孙休,三是末帝孙皓。
一,吴少帝 孙亮
孙权驾崩时岁星已显,晚年的他以不同寻常的手腕持续操控朝政,令吴国上下乱象丛生。传言虽多,但众所周知,他共有七个儿子,命运多是早夭或被赐死。最终由年仅十岁的幼子孙亮继位。乱世之中,幼帝登基往往难以稳局,孙亮在十五岁时开始亲政,然而这段统治并未带来稳定,反而不久便被废黜,随后没多久便在病痛或权力斗争的阴影中离去,年纪轻轻便退回历史的边缘,成为人们议论的“十岁登基、十五岁退位”的一则悲剧性注脚。
二,吴景帝 孙休
孙休是孙亮的哥哥,也是孙权的第六子,他的登基经历充满权力斗争的影子。据传他或由权臣孙綝扶持上位,但上位后并未让这位辅臣安享丰厚的特权。孙休上位后立刻提升孙綝为丞相,以巩固新政权,然而这位丞相并未久留于权势之巅,最终被新君及朝中其他势力所排除,展现出他对权力的高压与反复无常。此人虽具野心,仍显露出手段之狠辣。后来在蜀汉存亡之际,孙休曾派出五路兵马试图救援蜀汉,但救援未及,蜀汉丞相刘禅最终选择投降。孙休在位八年,年仅三十岁便暴病逝世,英年早逝的命运让他成为吴国历史中一个短促而剧烈的篇章。
三,末帝 孙皓
孙皓为孙权之子孙和之子,性格在史书中被描绘为沉溺酒色、嗜杀成性、暴戾不仁,因而名声极坏,连晋朝的武帝司马炎也对他的暴行感到震惊。继位十六年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晋军,他最终败退投降,葬送了东吴的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亡国之君。孙皓的统治与结局,成为东吴走向覆灭的最后一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