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16点30分,某户外品牌联手烟花设计师蔡国强,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举办了“升龙”艺术烟花活动。活动一经发布瞬间引发公众质疑。这场由企业赞助的“烟花秀”是否破坏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对当地野生动植物有何影响?一旦造成伤害该如何修复?总台央视记者赶赴活动举办地实地调查。
01
现场:三天后还能看到活动留下的痕迹
总台央视记者 蒋晓平:在“升龙”艺术烟花活动举办地,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查琼嘎日”山的山脚下,三天后现场还能看到活动留下的痕迹。
据了解,艺术烟花活动燃放时间52秒,共燃放烟花1050盆,采取钢筋扦插固定方式悬挂和烟花箱方式燃放。活动地点所在地的山体海拔4500米,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虽然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也不涉及林业,但距离最近水体约30米,距离最近的冰川约6公里。
江孜县工作人员:当时我在现场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四次燃放烟花,第一次是“升龙”,从山脚一直延续到山顶;第二次是“天降彩龙”,从山顶一直延续到小溪旁边;第三次是“游龙戏水”,从小溪的旁边一直延续,这个有1400米左右;最后在小溪旁边燃放了“彩虹”,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
目前,涉事品牌与烟花设计师均已公开致歉。记者从当地相关部门了解到,日喀则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进行核查,相关环境评估工作也已展开。
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活动在生态环境局已备案,由于烟花使用的是环保材料,因此不需要进行环境评估,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即可。政府此前开过多次会议,研究选址,评估调查周围有哪些野生动物等,最终的选址不属于生态保护区,周围无人居住。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规定,禁止在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活动,一旦破坏自然景观或者草原植被需受到法律的惩处。
截至发稿,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宣布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并表示将依法依规处理后续事宜。
02
专家:高原生态脆弱 破坏容易修复难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着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事发地的海拔高度介于4500至5050米之间,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高山草甸,高山草甸的植被破坏极难恢复。
主办方声称,《升龙》艺术项目所选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并在国际奥委会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多地的燃放验证中,确认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植物学博士 顾垒:可降解材料不是“免死金牌”,它能否顺利降解取决于当地的生物环境,像这种高寒的地区,分解能力就比较弱。尤其是对于一些外来的材料,当地可能根本就没有能够分解的微生物,在别的地方可能很快就会降解掉的一些材料,可能在那儿能存在好几年之久。
记者注意到,烟花活动采取钢筋扦插固定方式悬挂和烟花箱方式燃放,由于所处地域海拔高、温度低、无霜期较短,因此植物生长期也很短,烟花爆炸会导致高原冻土、高寒草甸土壤的松动,继而影响植被。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植物学博士 顾垒:高山草甸是一种本身就非常脆弱的植被,它只有地表大概10至20厘米厚的那么一层,是由草本植物的根茎在地下密集交织形成的一个叫草毡层的结构。烟花表演在破坏了表面的草毡层之后,底下的母土露出来,那这部分因为缺乏了植物根系的固定是非常容易水土流失的。它自然恢复起来也很难,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如果是不专业的人工修复可能会产生比自然恢复更糟糕的后果。
记者注意到,现在进入秋季,不少野生动物即将进入休眠状态,在高原中放烟花所形成的噪声可能会对动物栖息造成影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连新明:这种噪声对于野生动物的影响也是非常厉害的。在声明里边专门提到了鼠兔,鼠兔主要是以草为食的,我们这么多年的野外研究里边,从来没有见过用岩砖去吸引鼠兔。它本身的活动范围非常小,它是没有达到方圆100米的。这个地方现在其实已经是入冬的状态了,小动物们都在为了过冬储备脂肪之类的,这么一惊吓之后,那么鼠兔能不能过冬都是个问题。
专家建议,受到烟花影响的生态环境急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长期监测和评估机制,分析此次活动对地表植被、野生动物、水体以及环境的长期影响。
03
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是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
从长远看,频繁的人类活动会对喜马拉雅山脉的生态平衡产生什么影响?此前央视网《锋面》栏目分别采访了高原生态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以及植物学家、科普作家顾有容,从专业角度剖析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如何参与高原生态保护。
张百平: 当前,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喜马拉雅山脉约80%的冰川正在退缩,许多湖泊面积因冰川融水而扩大,对全球水平衡是一个极其严峻的信号。频繁的人类活动只会加速这一过程,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几乎是不可逆的。
顾有容:作为普通人参与高原生态保护很简单,旅游时别乱丢垃圾、别随便摘花草、别投喂野生动物、别消费野生动植物制品。对于商业活动,基本原则就是“不作恶”。已经有很多法律来规范这些行为了,做到合法是最低要求。在生态脆弱区开展活动时,要多考虑一步,看看是否可能造成破坏。
张百平:最基本的就是心怀敬畏。去高原旅行时,秉持“不带来一片垃圾,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干扰;商业活动不是不能做,但绝不能以干扰、破坏自然为代价,要做到“非必要不长时间停留”,如果必须进行长时间活动,建议选择7、8月气候相对温和的时段。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场全民的科普,科学家和媒体有责任向公众和政府传递系统性保护的生态理念。
我第一眼看到那个视频,感觉这是对高原实施的一场暴力,把高原“揍了一顿”,这反映出我们对稀有环境缺乏最基本的敬畏和科学思维。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是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