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
然而今年的金秋
我国南北方天气
却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北方多地持续暴雨
南方多地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38℃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
未来的气候真的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吗?
01
“副高”赖着不走
北方秋雨不停
这个十月,北方的雨仿佛开通了“自动续费”套餐,不仅雨日多,而且还“下得认真”。10月1日至9日,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共6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打破当地10月单日降雨纪录。
要知道,常年10月一整个月,华北中南部、黄淮地区降水日数平均才只有4至6天左右,大雨及以上日数更是少之又少。
以北京为例,今早,持续了三天的秋雨总算告一段落。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本轮降雨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势平缓;整个降雨过程超过70小时,全市平均降雨量大,是1951年以来10月上旬最大的一场雨,排在历史同期首位。
10月8日,北京。图源:视觉中国
据气象部门预报,预计10月10日至13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多降雨,江南大部则高温天气持续。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提示,此轮降雨过程虽然雨势总体较为平稳,但雨带移动较慢,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较大,需重点关注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对秋收秋种带来的不利影响。
具体而言,降水方面,10日至13日,降雨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及四川盆地等地部分地区。
其中,甘肃东部、陕西中南部、四川盆地北部、山西南部等地暴雨概率高,以稳定性降水为主,但局地短时雨强较大。
10月9日,北京。图源:视觉中国
“今年10月上旬,北方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确实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指出,近期北方降水偏多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稳定控制长江及江南地区。更形象地说,副高如同一个巨大的“暖气罩”,被其笼罩的南方地区晴热干旱。副高在南方“赖着不走”,就会形成一个“水汽传送带”,把海上的暖湿水汽源源不断输往北方,这些水汽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形成了持续的秋雨。因此,看似截然相反的南北方天气,实际上正是副高这枚“硬币”的两面。
在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看来,进入秋季,副高本应向南撤离,但相较常年同期而言,其位置异常偏北,强度异常偏强。王国复认为,副高如此“顽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全球变暖让副高长期增强,影响范围逐渐北扩;另一方面,拉尼娜等现象改变了海水温度,进一步助推了副高的异常。与此同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偏弱,未能形成有效阻挡,从而为副高的滞留敞开了方便之门。另外,活跃的台风,也形成一道屏障,牵制了副高向南撤离的脚步。
02
南方仍是“火炉”
桂花盛放期因温度而推迟
气温方面,冷空气对华北、黄淮等地的降温影响将趋于结束,但受补充冷空气和持续降雨影响,气温偏低的状态仍将持续。反观南方,在副高掌控下,未来一段时间“秋老虎”将持续发威,不少地方最晚高温日纪录被不断刷新,热意不减。
天气的异常表现,被人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例如,杭州有市民发问:“往年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前后,走在杭州街头就能闻到阵阵桂花香,今年这份期待却落了空——难道连桂花都被这天气‘热晕’了?”
对此,杭州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崔寅介绍,自今年8月初以来,杭州出现持续高温与降水偏少,这种干热天气不利于桂花花芽的萌发与绽放。浙江省气象局宣传科普首席专家楼茂园表示,这与去年气候情况相似,今年夏天以来长三角地区整体持续高温少雨,桂花开放普遍推迟。
2025年10月10日,游客在西湖白堤上擦汗、休息。当日,浙江杭州迎高温天气。 中新社记者 钱晨菲 摄
这只“秋老虎”到底何时离开南方?王国复指出,由于副高异常强盛且稳定,预计未来三四天,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中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等地还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江西及其周边高温最为强劲,湖南东部、江西中北部、浙江中西部等地最高气温还可能达到37-39℃,炎热程度历史同期少见。王国复进一步表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13-15日将会有少量冷空气南下,南方高温在14-15日将略有缓和,但不会完全消退。预计21-23日,将有一次中等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届时南方“秋老虎”才有望彻底缓解。
王国复表示,“北湿冷、南干热”的气候格局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公众健康带来显著挑战。北方持续低温阴雨,可能导致作物减产、病虫害频发,直接威胁粮食安全;南方则因高温干旱,面临作物大范围受灾、灌溉水源枯竭等压力,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急剧升高,可能严重威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这种气候格局也给公众健康带来严峻考验:北方湿冷环境易诱发呼吸系统及风湿性疾病,南方持续高温则可能大幅提升中暑、心脑血管重症的发病风险,直接威胁公众健康。
2025年10月10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付庄村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种植大户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大豆、玉米,确保颗粒归仓。图源:视觉中国
多名受访专家强调,近期北方地区体感温度较低,公众可采用“洋葱式”三层穿衣法,即内层排汗、中层调节、外层防风,以灵活面对气温变化。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需注意防护,必要时可开启取暖设备除湿、保暖,避免长时间滞留户外湿冷环境中。南方多地持续高温,公众应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需做好防晒,及时补水。无论南北方,公众都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调整出行与着装,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以应对当前异常气候带来的多重挑战。
03
天气会趋于“极端”吗?
许小峰认为,当前我国南北气候两极分化的格局,虽然出乎公众意料,却在气候科学的“预料之中”。他解释称,全球变暖导致大气的波动性增强,这意味着极端干旱和降水等事件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也会出现波动,“该冷时不冷,该暖时不暖”的现象或将更加频繁。许小峰强调,这一趋势已不仅局限于我国,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攀升表明,极端天气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1961年以来,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持续增多,2024年我国气候风险指数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多名受访专家表示,随着全球变暖持续加剧,副高的异常增强、西伸与北抬趋势,未来或更频繁出现。王国复认为,未来几十年内,高温、暴雨等将更趋频发。具体而言,江南、华南等地可能面临更频繁的高温热浪,北方地区可能迎来更多强降雨过程。
继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后,世界气象组织6月发布报告称,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超过2023年热度的可能性高达8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趋势。虽然人们无法预知气温纪录何时被刷新,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将面临更热、更旱、更涝的挑战。
表现剧烈的极端天气增多,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的警示: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
2025年10月10日,江苏南京,市民用手遮挡炙热的阳光。近日,当地最高气温持续保持在30℃以上。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气候变化的背后,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雨水、温度等气候资源发生变化,粮食生产应如何随之调整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提升应对天气灾害的韧性和灵活性?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健康风险增加,人们应如何加强对气候敏感疾病的监测预警及防控?
除了适应,我们能做的还有主动减缓气候变化。
2020年我国向世界宣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推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5%;森林覆盖率达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双碳”不仅成为近年来社会讨论的热词,也正在深刻融入现实的生产生活中。
不断刷新的高温纪录、逐渐消融的冰川、更加极端的暴雨,正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极端天气,都在以最直接、最强烈的方式警示我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天气网、北京日报、中国气象局、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