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5岁的袁钧瑛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这一消息让人们纷纷议论。她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位上海高考状元,曾被寄予厚望,然而她却选择了留学并定居国外,甚至放弃了国籍。如今,随着袁钧瑛频繁回国,大家不禁猜测:“她是否准备回国养老?”
1977年,恢复高考时,袁钧瑛已经19岁。她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但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支撑家庭,她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为了维持生计,她在一个机械厂做女工。高中班主任陆老师看不下去她在工厂浪费才华,于是冒险从被封的图书馆中取出几年前的课本,塞给她并告诉她:“你一定要上大学!”这番话激发了她的斗志。
白天在厂里工作,晚上挑灯夜读,袁钧瑛用了仅仅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自学,迅速掌握了过去几年丢失的知识,最终在高考中以理科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上海市的状元。
填报志愿时,袁钧瑛请教了她的爷爷。爷爷曾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他建议她选生物化学,因为他说化学是未来的方向,女生学生物更为合适。于是,袁钧瑛进入了生物化学系,开启了她的大学之路。
大学四年,袁钧瑛不仅学业成绩出色,还收获了爱情。她和同班同学俞强——团支书和班长——成为了校园中的才子佳人。
1982年,袁钧瑛与俞强通过CUSBEA项目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经过激烈的竞争,他们成功脱颖而出,来到美国深造。袁钧瑛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但她没想到,这一去竟然是她人生的重大转折,决定了她的大半生。
1989年,袁钧瑛完成了博士学业。尽管国内曾邀请她回国工作,她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时的美国,科研条件和设备水平是世界领先的,机会广阔。经过权衡,她选择留下来继续深造。
在哈佛医学院的神经学课堂上,她亲眼目睹了一位亨廷顿舞蹈症患者的痛苦,深受震撼。彼时,全球学术界普遍聚焦于如何让细胞存活,她却另辟蹊径,提出了研究“细胞死亡机制”的新思路。这个想法超前且不被理解,她不得不跑到隔壁的麻省理工学院碰碰运气,最终找到了霍维茨教授的支持。在他的指导下,袁钧瑛成为了唯一专注于细胞死亡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1992年,袁钧瑛的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令人称奇的是,第二篇论文本来被《自然》杂志拒绝,然而两天后,杂志社打来电话道歉,称误判了论文的价值,最终《细胞》杂志抢先发表了这篇文章。自此,袁钧瑛在美国学术界开始崭露头角,1996年,她晋升为哈佛副教授,四年后成为终身教授。
2007年,袁钧瑛的丈夫回国工作,家中的两位孩子需要她照顾。她全身心投入到孩子们的培养中,成功地将他们培养成学霸——女儿考入哈佛大学,儿子则去了澳洲深造。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俩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2年,54岁的袁钧瑛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国。她接受了祖国的召唤,加入了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在面对这一决定时,她坦言:“想了很久,觉得该为祖国做点什么了。”她希望能为年轻一代的学者指引方向,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回国后,袁钧瑛亲自参与了人才面试,制定招生计划,起草合同条款……她希望能把哈佛的学术氛围带到上海,让全球顶尖的年轻科研人才在这里碰撞出火花。2020年,她正式担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主任,并在2023年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
袁钧瑛的“落叶归根”,不仅仅是个人回归,更是她将一生的智慧和经验奉献给了培养她的这片土地,为未来的学者们指引道路。她的归来,彰显了祖国对人才的重视与欢迎,也让人们更加期待她带来的更多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