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BA季前赛的舞台上,开拓者队的新秀杨瀚森用一场惊人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场比赛不仅是他的主场首秀,更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精彩的比赛是如何展开的。
比赛回顾:杨瀚森的爆发
比赛一开始,国王队就展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拉文在外线手感火热,单节轰下16分,一度让开拓者陷入被动。直到首节还剩7分41秒时,杨瀚森替补登场,才为球队注入了一丝活力。他在篮下顶住小萨博尼斯的对抗造成犯规,两罚全中帮助球队追平比分。然而,新秀的稚嫩仍未完全褪去,短短几分钟内,他就累计了3次犯规被迫下场。
次节战局彻底倒向国王。开拓者进攻端突然断电,被国王打出一波攻势反超比分。重新登场的杨瀚森面对国王的内线防守连续两次抛射不中,进攻端陷入挣扎。半场结束时,杨瀚森仅得2分2篮板,还带着2失误3犯规的包袱。
然而,下半场的剧情却因杨瀚森的爆发而彻底改写。第三节开局,夏普、格兰特与阿夫迪亚率先掀起一波13-0的进攻狂潮,帮助开拓者反超7分。当克林根5犯离场,杨瀚森临危受命再次登场时,属于他的“个人秀”正式开启。他先是接阿夫迪亚助攻,在三分线外连中两记远投,打破了自己“射程不足”的标签;随后又用灵活的篮下脚步完成上篮,接着一记稳定的中投继续扩大分差;防守端,他还送出一记大帽封盖蒙克的突破,攻防两端全面统治。
整个第三节,杨瀚森5投全中,单节独得14分,不仅帮助开拓者单节净胜10分,将比分反超至95-91,更让现场解说惊呼:“这完全是全明星级别的表现!”
杨瀚森的进步
如果说季前赛首战是杨瀚森的“NBA初体验”,那么这场对阵国王的比赛,就是他的“成人礼”。对比首战4分4篮板4失误6犯的挣扎,此战16分4篮板3盖帽的全面数据,背后是他在多个维度的肉眼可见的进步。
首先是体能的显著改善。首战对阵勇士时,杨瀚森因无法适应开拓者的快节奏转换,跑几个回合就扶着膝盖喘气。而此战,他不仅能在第三节高强度输出14分,还能在末节保持防守专注度送出盖帽,全程未出现明显的体能下滑迹象。这背后或许是他在训练中针对性调整了体能分配方式,也可能是身体对NBA比赛强度的适应速度超出预期。
其次是进攻端的侵略性与稳定性的双重提升。首战时,杨瀚森因紧张出现回防绊倒的失误,进攻端不敢主动出手;而此战,他不仅在三分线外敢于接球就投(3中2),还能在篮下用梦幻脚步摆脱防守,甚至在面对小萨博尼斯的对抗时,也能通过节奏变化创造得分机会。单节14分的爆发不是偶然,而是他主动适应NBA进攻节奏的结果——他不再是“被动等待传球”的新秀,而是能主动融入战术,成为开拓者进攻端的“新选项”。
比卢普斯的信任
杨瀚森的表现离不开教练比卢普斯的信任和支持。比卢普斯此前曾表示“不觉得杨瀚森首秀很糟糕”,如今看来,教练的信任并非没有道理。杨瀚森用实际行动证明,他能快速吸收比赛经验,调整自身状态。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在对抗中“扬长避短”。首战时,杨瀚森虽然对抗态度积极,但因经验不足导致犯规过多;而此战,他虽仍有5次犯规,但大部分是在积极防守中产生,且没有出现“无谓犯规”。
这种“从积极到聪明”的转变,意味着他正在理解NBA的防守规则,学会用技巧而非蛮力对抗——这是新秀从“半成品”走向“即战力”的核心标志。
克林根的危机
当杨瀚森用爆发式表现抢占“头条”时,开拓者另一位内线克林根的处境,却显得格外尴尬。此战他出战接近18分钟,4投1中仅得2分,尽管抢下8个篮板展现出一定的篮板嗅觉,但作为开拓者休赛期寄予厚望的“首发内线候选”,这样的表现显然未达预期。
更残酷的是,杨瀚森的崛起,让克林根最担心的“竞争边缘化”危机,提前变成了现实。进攻端的低效是克林根的核心问题。此战他的4次出手要么是仓促的外线跳投,要么是篮下对抗后的勉强出手,没有一次是通过战术配合创造的舒适机会——这暴露了他在进攻端的两大短板:一是投篮选择糟糕,无法判断“何时该攻、何时该传”;二是功能性单一,作为内线无法为队友提供高质量挡拆,也无法在篮下制造威胁。
反观杨瀚森,不仅能通过挡拆为队友创造空间,还能外弹三分拉开防守,进攻端的“战术价值”远胜于克林根。更致命的是,克林根的低迷并非“偶然”,而是季前赛的持续状态。此前对阵勇士的比赛中,他的出场时间就被杨瀚森超越;此战面对国王,他又因5犯早早下场,给了杨瀚森更多表现机会。
季前赛本是“争取轮换席位”的关键期,克林根却未能抓住机会,反而让杨瀚森凭借一场又一场的进步,逐渐获得教练组的信任。对克林根而言,若他无法尽快调整状态——要么提升进攻效率,要么强化防守专注度,要么在挡拆、卡位等功能性环节展现不可替代性——那么他在开拓者的内线竞争中,很可能会从“首发”沦为“替补”。
结语
杨瀚森的爆发不仅让他在开拓者队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让球迷们看到了这位年轻球员的巨大潜力。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杨瀚森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他能否在常规赛中继续保持这样的出色表现,带领开拓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