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报道称,从今年 9 月开始,中国连一粒美国大豆都没有进口 —— 这是自 1999 年以来的首次!
十月的密西西比河两岸,本应是大豆满仓、农户欢庆的季节,伊利诺伊州农场主道格・雷伯特却蹲在自家仓库门口,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反复划着期货行情。芝加哥期货价格跌至 9.05 美元 / 蒲式耳,比去年同期少了整整 4 美元。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一句脏话憋在嘴边:仓库里还堆着去年没卖完的 4.3 亿蒲式耳大豆,新一季的粮食又即将收割入库,可 “中国买家连个询价都没有”。
美国农业部 10 月 6 日公布的出口检验报告措辞冰冷:自 5 月 19 日最后一批美豆离港后,中国对美豆的订单已连续 147 天挂零,这是 1999 年有网络记录以来的首次断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桑托斯港的繁忙 ——10 月 1 日至 7 日,中国油厂一口气装走 52 船、合计 380 万吨巴西新豆,船期排到 11 月下旬。巴西植物油行业协会(ABIOVE)索性将全年对华出口预测上调至 8200 万吨,比去年再增一成。
这场博弈的导火索,是 4 月 17 日的 “解放日” 关税升级。特朗普在白宫将 145% 的 “惩罚性关税” 拍板落地,想重演 2018 年 “大豆换谈判” 的老剧本;中国却未激烈回应,仅轻描淡写一句 “关税对等”,便用实际行动将美国大豆拦在港口外。从 5 月起,中国买家仿佛达成默契,再未踏入美国谷物交易所的招标厅。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周报中,“Unknown Destinations”(未知目的地)一栏订单量骤增,业内人都清楚:这些匿名订单最终全改道流向了南美。阿根廷更抓住机会,9 月 30 日临时取消大豆出口税,48 小时内,130 万吨 “比美豆便宜 7 美元 / 吨” 的大豆合同就盖上了中国公司的印章。有芝加哥交易员无奈吐槽:“我们这边开盘锣刚响,对面巴西桑托斯港的汽笛声就更大,直接把美豆价格压到成本线以下。”
真正让美国豆农脊背发凉的,是中国早已用三年铺好了 “备胎”。海关数据显示,2022—2024 年,中国累计与巴西签订 1.1 亿吨大豆长期协议,同时将国内大豆储备补至 4500 万吨,够全国油厂满负荷生产 18 个月;再加上国内 2100 万吨新季产量,相当于提前 “切割” 掉原本美国大豆占据的一半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中国将进口审批升级为 “配额 + 溯源” 双保险: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的大豆能一键扫码入关,美国大豆却要额外面对 34% 的综合税率门槛。一句话:中国不是不需要大豆,是不再需要美国的大豆。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10 月 5 日的仓位报告显示,基金对美豆的净空持仓创五年新高,爱荷华州立大学农业中心测算,若对华 “零采购” 持续到明年 2 月,美豆库存将突破 9 亿蒲式耳,仅仓储费用就会吞噬中西部农场主一年的利润。
华盛顿紧急 “救火”:10 月 2 日,白宫发言人声称总统 “计划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但美国农业部向国会申请的 300 亿美元补贴,因政府停摆寸步难行。更尴尬的是,欧盟、日本、墨西哥全年购买的美国大豆总量仅 1400 万吨,不到中国过去半年在南美采购量的一半,想靠 “别人多买” 几乎是天方夜谭。
中国这边依旧沉默,既没喊口号,也没列报复清单,只是将 11 月采购船期继续向巴西、阿根廷倾斜。这意味着,即便明年美国降税,美豆想夺回市场,也得先打赢 “价格战 + 货币战”—— 而南美码头扩建、铁路升级的资金,早已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低息贷款垫付。
豆农的选票最真实。10 月 1 日的艾奥瓦州民调显示,特朗普在中西部农业县的支持率跌至 49%,比去年少 12 个百分点,“失去中国市场” 是农户头号不满理由。国会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公开喊话:“我们需要的是订单,不是补贴!” 但中国依旧低调 —— 外交部发言人 9 月 23 日仅淡淡回应:“具体问题请向主管部门了解。” 没有声明、没有报复清单,却悄悄将全球大豆定价权转移到南美港口,这正是让华盛顿最难受的 “无声反击”。
美国新豆上市后,现货价格比期货贴水 40 美分,农民只能把豆子囤在仓库甚至公路边的拖车里,盼着 “中国回头”。但北京粮油交易中心 10 月 7 日挂牌的 11 月进口大豆竞价,起拍价直接参考巴西到岸价,美国大豆连参标资格都没有。业内一句话很犀利:“不是中国不给机会,是美国自己把关税、运河水位、政治口水全算进成本,硬把‘最可靠供应国’做成了‘备胎中的备胎’。”
至于明年?巴西农业部计划将大豆播种面积再扩 6%,阿根廷在修第三条通往罗萨里奥港的铁路,目标都是接住中国可能扩大的 “美豆缺口”。美国豆农只能盯着天气预报,盼一场早霜减产后抬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