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团伙用上了AI技术,实现了造假效率的“飞跃”。图/央视财经
日前,据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有个别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有偿代写。只要付费,就能批量生产假文章、假论文,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生意链条。
最引人关注的,是现在这些造假团伙用上了AI技术,实现了造假效率的“飞跃”:公司负责人称,在“代写”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类AI软件,只需要在这些软件的对话框输入文章或论文所属专业、主题、关键词以及一些基础性要求,它们便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出内容看似详实的初稿,还能辅助完成逻辑架构的搭建、语言润色等工作。
而据知情人称,他仅工作了一周,就完成了30多篇各个学历层次、工作内容的文章和论文。这实在是令人咋舌:那些被赋予了学位授予、职称评价意义,原本要苦心孤诣才能完成的论文,现在完全批量化生产,对“代写生态”可谓根本性的颠覆。
这种“AI代写”就是一种学术不端。AI没有“思想”“灵感”,它只是通过算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重组语言片段,模仿出一种似是而非的“学术表达”。就像记者卧底发现,同一写手竟然完成了从“法学”“学前教育”到“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多个毫不相关学科的论文,专业跨度惊人。很难想象这是什么“跨界天才”,不过是一种高效率的洗稿和剽窃。
所以那些由AI拼出的论文,既没有研究的原创性,也缺乏对问题的真正理解,它只是堆砌文字的“伪成果”。 而当这样的“伪成果”流入发论文、评职称、拿学位的体系,学术的评价标准便被严重污染。
而AI的存在确实也给学术生态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媒体上也常见“论文工厂”的报道,但过去这种代写相当程度还是依赖人工。
而AI却让代写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甚至质量更好——各种AI工具相互配合,有的擅长思考,有的擅长检索,有的擅长文字润色,也让代写论文越来越接近正常写作。这让论文造假进一步走向了规模化、产业化。
这样的状况不能持续了。首先应当提上日程的,就是对造假团伙强化打击。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到“从严惩处虚构、伪造科研成果,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或项目申报验收材料,买卖、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等科研造假行为。”
因此,相关部门也不妨以报道和调查的情况为线索进行深入排查,并开展常态化高压治理,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对组织和个人施加有威慑力的惩戒,从根本上遏制AI论文蔓延的势头。
同时,互联网平台也应当强化信息筛查。这些代写广告在互联网平台上几乎随处可见,当然,一些人也会采取诸如“辅导”“润色”“不代写”等字眼进行规避。平台面对这种“擦边规避”,应当强化语义识别、人工审核与行为追溯,识别那些打着各种幌子的代写广告,并对内容和账号做出严厉处理。
而从另外的层面看,学术共同体也应该强化论文审核。正如上文所说,AI写稿终究是一种形式模仿,缺乏创新性内核。
无论是高校还是刊物,论文评审不应只停留在格式、篇幅、引用规范等“表面功夫”,而要更加注重研究问题的原创性、逻辑的连贯性以及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同时引入更精细化的AI检测与人工甄别机制,对可疑稿件进行溯源和复查,让“造假论文”无处藏身。
总之,面对AI代写的挑战,社会的应对也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无论是执法部门、互联网平台还是学术共同体,都应形成合力,织密监管与自律的双重防线,从而在技术浪潮中守住学术底线和科研伦理,确保学术创造的纯粹和真实。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