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房间里,鸡鸣声起,一位蓬头垢面的男子如僵尸般坐起,用洗洁精揉搓着油头,随后将厨余垃圾与致死量十三香炖煮成深色糊状物——这套匪夷所思的仪式,曾让“咸鱼梦想家”在全网收获近千万粉丝。
“咸鱼梦想家”的账号更新停止在2025年10月。 这位在2022年还是洗车工学徒的年轻人,通过极端“抽象”的吃播内容,两年内成长为全网坐拥近千万粉丝的短视频顶流。
他的内容融合了视觉冲击与听觉刺激:不修边幅的外貌、痛苦面具表情、餐具洗洁精洗头、厨余垃圾再利用、品尝食物时发出的“玉嗯”声和零帧起手的“玉哭”,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抽象公式。
就在停更前一个月,他刚租了个好点的房子,似乎准备长期创作。 停显得突然而彻底,没有任何预兆或官方解释。
“咸鱼梦想家”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草根创作者在饱和的吃播赛道中极端差异化的结果。
2022年前,他的视频内容平淡如水,固定机位记录着记流水账般的日常,视频弹幕和评论区充斥着批评与谩骂。 转变发生在对内容的彻底颠覆——他将吃播引向了猎奇与审丑的极端领域。
他的内容公式可以拆解为:冲击性封面(痛苦面具+蓬头垢面)+固定仪式感(鸡鸣起床+洗洁精洗头)+炼金术烹饪(厨余垃圾+十三香+可乐炖煮)+情绪化表演(玉嗯玉哭+美滋滋收尾)。
这种内容策略恰好满足了短视频平台上观众对猎奇内容的永恒需求,正如他的前辈“GIAO哥”、“药水哥”一样,通过极端个人风格在竞争激烈的内容红海中杀出重围。
在成为抽象网红前,“咸鱼梦想家”最为人熟知的是他“提桶跑路” 的传奇经历。
从大专毕业后的8年时间里,他保守估计自己离职次数不下50次。 他进过富士康,干过流水线,当过三和大神,做过工地、销售、洗车工,但几乎没有一个工作能持久。
他自己曾坦言:“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不是思考该如何克服,而是选择直接逃避。” 这种逃避主义甚至延续到他的内容创作中——粉丝们竞猜他何时会“提桶跑路”与后来猜测他何时会发动“玉哭”,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他的内容之所以能引起部分观众的共鸣,或许正是因为那种毫不掩饰的底层挣扎与自我放逐,成为了现实压力的某种扭曲写照。
“咸鱼梦想家”的内容转型成功,揭示了短视频行业的一个残酷现实:越极端,越有传播力。
他从2022年4月开始认真运营账号,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不间断更新了近900条视频,几乎做到日更。 然而,真正让他获得流量突破的,不是勤奋,而是找到了一套能够刺激观众感官的抽象公式。
他的案例证明了在算法驱动的平台上,内容创作的某种异化——平淡的真实生活难以获得关注,而夸张的表演、极端的情感、猎奇的画面却往往能迅速吸引眼球。
这种内容模式虽然高效,却也脆弱。一方面,持续维持极端内容的表现力对创作者构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平台规则的变动、观众口味的变化,都可能使这类内容一夜之间失去市场。
“咸鱼梦想家”的停更,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类抽象网红的天然生命周期。
类似的内容创作者,如“东北往事”系列的虎哥刀哥、“互联网指定背锅人”孙笑川,都曾凭借抽象内容红极一时,但大多难以维持长期的热度。 抽象内容往往依赖强烈的刺激和不断升级的表演,这既给创作者带来持续的身心压力,也面临着观众审美疲劳的必然结局。
更关键的是,这类内容始终游走在平台规则的边缘。一旦平台调整内容审核规则,或者社会舆论对这类内容产生负面评价,创作者的生计就可能受到直接影响。
有网友在讨论其停更时尖锐评论:“吃鸡骨头赛道都不让跑了”,暗示其内容可能已触及某种无形边界。
“咸鱼梦想家”的案例为内容行业提供了一个复杂的研究样本。
从商业角度看,他的成功证明了即使在饱和赛道,通过极致差异化仍有机会突围。他的抽象公式是可复制的流量密码,解释了为什么“这一赛道永远有观众为猎奇而来,永远有着足够的流量”。
但从行业健康发展角度,完全依赖猎奇与审丑的内容模式,显然难以持续。相比之下,一些平台正在推动内容生态的多元化发展,如闲鱼平台转向支持用户通过技能创造价值,认证上百种职业种类,让“靠谱的服务者被看见”。
内容行业的竞争正从单纯的流量争夺,转向用户留存和可持续生态的构建。无论是闲鱼强化社区生态,还是转转转向标准化服务,不同平台都在探索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咸鱼梦想家”的停更,或许标志着抽象网红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他的消失与他崛起一样迅速,就像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
内容行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流量争夺,转向用户留存和可持续生态的构建。 平台与创作者都在探索,如何在吸引眼球与创造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