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0岁高龄的杨得志在北京参加一场老红军的聚会。虽然他已经步入耄耋之年,但他在聚会门口停下脚步,没有急于进入,而是静静等候着一个人。
当周围的人得知杨得志在等人的时候,都感到非常惊讶。毕竟,杨得志不仅是开国上将,曾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身为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人物,竟然会在门口等候一个人,这让大家充满了好奇。于是,一些熟悉他的老战友忍不住问道:“老杨,究竟是谁能让你在门口等候?”
杨得志微笑着回答:“我在等我的老师长。”
“老师长?”众人听后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不久之后,杨得志口中的“老师长”终于出现了。这位“老师长”看起来比杨得志年纪更大,当两人见面时,杨得志不仅在言辞上表现出极大的敬意,身体语言也充满了尊重。杨得志所说的“老师长”,正是李聚奎。
李聚奎出生于1904年,比杨得志年长7岁。两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28年,李聚奎跟随彭德怀参加了平江起义,期间,彭德怀领导的红5军在建立过程中面临着叛徒的威胁。在关键时刻,是李聚奎发现了叛徒的阴谋,及时揭露了他们的刺杀计划,成功保护了彭德怀的生命。彭德怀事后称李聚奎为“救命恩人”,这也使得李聚奎获得了彭德怀的极大信任和重用。
随着战事的推进,李聚奎在红5军中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上了井冈山后,李聚奎指挥的部队屡战屡胜,逐渐赢得了更高的职位,并且在1933年的一次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他巧妙分析敌军部署,带领全师迂回穿插,成功歼灭敌军3000余人,自己一方仅损失46人。此役之后,连红一军团的政委聂荣臻都对李聚奎刮目相看。
当时,杨得志作为红1师1团的团长,正是与李聚奎并肩作战,深受其影响。李聚奎不仅是他的上司,更是他学习军事指挥的重要老师。由于李聚奎的军事才能,杨得志十分敬重他,称其为“老师长”。在长征途中,李聚奎指挥的红1师作为开路先锋,面对重重压力依然屡屡胜利,尤其是在强渡乌江和大渡河的战役中,李聚奎的指挥至关重要。杨得志深知,红1团能够成功渡过大渡河,除了将士们的英勇奋战,也得益于李聚奎精妙的部署。
时任周总理对红1团的表现赞不绝口,称其为“天下第一团”。然而,杨得志谦虚地表示:“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正是李聚奎指挥有方的结果。
1955年,当新中国首次授衔时,李聚奎由于不事张扬,未曾获授军衔。虽然他完全符合条件,但因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离开了军队系统,错过了授衔的机会。然而,这一决定并未影响他在战友心中的地位。李聚奎从未为自己的军衔和名利而烦恼,他始终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深得杨得志等人的敬重。
1958年,李聚奎重返军队工作,中央决定补授军衔时,曾考虑授予他大将军衔,但李聚奎坚决拒绝,认为这样会影响授衔的整体结构,他表示“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最终,他如愿以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唯一一位因转业延迟授衔的上将。
李聚奎的淡泊名利和出色才能深深影响了杨得志。正因为如此,当1991年杨得志参加老红军聚会时,得知李聚奎还未到,他毅然站在门口等候,只为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师长”的深深敬意。
杨得志曾说:“我和李聚奎的友谊,是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是亲如兄弟的挚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