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余杭塘河静静流淌,见证着南北两岸的百年变迁。清道光九年始建的章氏私塾曾回荡着琅琅书声,国学大师章太炎幼年曾在此浸润文脉。
由章氏私塾改建而来的余杭四无粮仓 记者 施雯 摄
1950年,这里被改造成地垄木板仓,诞生了新中国粮食史上“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奇迹;如今,历经布展升级的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即将重新开放,这座由袁隆平院士题写馆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等待着与观众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约。
文脉与根脉相连:私塾粮仓的百年蝶变
踏入陈列馆,两栋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斑驳的木梁上,既有岁月侵蚀的痕迹,也留存着石灰嵌缝的修补印记——这便是由章氏私塾改建的地垄木板仓,全国现存极少的“四无粮仓”原始旧址,堪称粮库中的“国宝”。
纪念馆匾额由袁隆平亲笔题词 记者 施雯 摄
“这些建筑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陈列馆负责人轻抚着仓壁介绍,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匮乏,余杭将有百年历史的章氏家塾收作粮仓,在地面砌上地垄、铺上木板,打造出兼具通风防潮功能的储粮空间。从教书育人的私塾到守护民生的粮仓,改变的是功能,不变的是文脉延续中的责任担当。
纪念馆老照片 受访者供图
前辈们在粮仓工作时的老照片和老物件 记者 施雯 摄
室外的灵源井水依旧清澈,不远处的石灰化浆缸静静伫立,正是当年邢福河创造四种嵌缝法防虫堵鼠的见证。漫步在余杭塘河畔的运粮码头,仿佛能看见明清时期粮船往来的繁忙景象,这里自古便是“运粮河”的重要枢纽,如今与陈列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粮食文化生态。
展陈有科技赋能:触摸历史温度和力量
此次重装升级的陈列馆,是科技与历史的深度融合。序厅中,全新升级的LED屏光影重现“谷物归仓”盛景,“粮食安全 国之大者”八个大字在光影流转中愈发庄重。在观影区的纪录片《粮仓典范》经过4K数字化修复,余杭粮食保管员当年忙碌的身影清晰可辨。
馆内展陈 记者 施雯 摄
“我们希望让观众不只是看历史,更是懂历史。”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在“无虫先锋”展区,新增的AR互动装置让观众戴上眼镜便能“进入”1953年的仓房地垄:感受当年“仓内六面光、仓外三不留”的防治秘诀;实物互动区里,摇动老式筛子,屏幕会实时显示不同害虫的识别特征,让人直观理解“粮食天敌”的防治难点。
余杭是全国四无粮仓的发源地 记者 施雯 摄
最动人的莫过于“保粮模范墙”的创新呈现。喻传秀“志愿军打仗不怕牺牲,我们保粮这点苦算什么”的铿锵话语、邢福河“一粒粮食也是农民的血汗”的质朴心声萦绕耳畔。墙上的老照片与新增的资料相互印证,370余名群众自发组成护粮队的故事,在当地群众郎定芝老太太的护仓公约前徐徐展开。
精神代代相传:从四无标准到时代新篇
在展厅里,一面“四无标准演变墙”格外醒目。从1954年余杭首创“无虫、无霉、无鼠、无雀”标准,到1955年上升为国家规范,再到2013年融入信息化内涵,每一次调整都标注着粮食安全事业的进步轨迹。
馆内陈列有复原当年余杭四无粮仓大扫除场景的微缩景观 记者 施雯 摄
数据展板上的一组数字令人震撼:1953年粮食损耗率是3%,1954年“四无”创建后骤降至0.2%,按此计算,仅余杭一地每年减少的粮食损失就相当于数千亩粮田的产量,而浙江省1955年因“四无粮仓”减少的损耗达1351万斤。
馆内展陈 记者 施雯 摄
这些数字背后是许多人的不懈努力,有汪柏铭冒雨守护八万斤黄豆的赤诚,也是虞维忠铭记国家嘱托坚守一线的执着。如今现代化粮库已从当年的扫帚、风车发展到无人机巡检、大数据溯源,保粮工具在不断升级,但“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的四无精神始终未变。
全民共守粮安:从陈列馆到餐桌的传承
“即将重新开放的陈列馆,会让更多人读懂粮食的珍贵。”负责人透露,此次升级特别增设了“青少年互动区”,打造沉浸式爱粮教育课堂。
出口处的“粮”字打卡点新意十足,不同年代关于余杭粮仓的新闻标题镌刻其上:从1954年《人民日报》“保粮工作的旗帜”的赞誉,到如今“数字化粮仓守护大国饭碗”的报道,无声诉说着一代又一代粮食人的坚守。提前探馆的市民纷纷写下感言:“看完邢福河捡麦粒的故事,才懂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1959年,在余杭四无粮仓工作的虞维忠因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代表集体赴宴北京人民大会堂 记者 施雯 摄
余杭塘河的水波映照着粮仓的剪影,百年私塾的文脉与四无精神的血脉在此交融。当观众触摸着章氏私塾改建的仓壁,遥想前辈们的奋斗岁月,便会明白:这座陈列馆里最珍贵的展品,不是奖状与锦旗,而是“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
未来,即将重新开放的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将以更鲜活的姿态告诉我们:粮安天下的初心,永远在传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