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教育部10月24日发布十条工作措施。
十条措施具体包括: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每天充足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健全多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制定了这十条具体措施。在缓解学业考试焦虑方面,《十条措施》明确提出: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是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缓解升学压力;加强课程与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十条措施》围绕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围绕运动不够、睡眠不足、网络沉迷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突出问题,强调注重身心协同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全面落实“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推行“能出汗”的体育课,普及全员体育竞赛,延长课间活动时间,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压力、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保障充足睡眠,科学安排作息,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心理侵蚀。
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方面,提出建设国家及地方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开展1次监测,规范学校心理测评,推进完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预警、干预处置机制和分级响应;推进“全员育心”,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强化教师培训,构建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梯队;优化校园环境,开展“护苗行动”。
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提出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强化家校协同,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会同妇联、关工委等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下一篇:莫言悼念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