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张筱璇 王逸群)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本次任务中的02航天员武飞是目前航天员大队中最年轻的航天员,1993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从小就是军事迷的他,现在终于有机会作为航天工程师奔赴太空。从仰望英雄返乡的草原孩子,到即将亲手触摸星辰的航天工程师,他的飞天路是什么样的?
2025年6月20日,航天员武飞进行出舱程序训练(徐部 摄)
即将出征太空的武飞,带了一棵迷你向日葵。他说:“一个是因为我觉得向日葵的寓意非常好,是积极向阳、积极向上的状态。另外,和我自己的女儿有一点关系——我的女儿小名叫小葵。”
他希望,在中国空间站里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当目光触及这棵迷你向日葵,仿佛就能看见女儿可爱的笑脸,感受到万里之外那个小家的温度。一棵开在中国空间站的向日葵,不仅承载着父爱,更象征着一份向阳而生的使命。
这样的场景,对年少的武飞来说,或许只是一幅模糊的画面。彼时的他,在2003年目睹了神舟五号返回地球、着陆在内蒙古区域后,飞天的梦想才刚刚启程。
“因为我是内蒙古人,从2003年的时候对这个有很深的印象。”武飞说,“后来我自己也喜欢军事装备这方面的知识,我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军事杂志,当时在上面看到了很多国外先进的军事装备,当时特别羡慕,也想着哪一天我们中国能有这样好的装备,引领世界军事的发展。”
怀揣着这份梦想,他顺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在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航天相关工作。从幕后设计者到台前飞行者,身份的转变对他而言是一场最美的意外。
在得知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的消息之前,武飞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作为航天员,到自己参与过工作的航天器里面去进行实验。他说:“在得知有选拔的消息的时候,我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也很幸运通过了层层选拔成为航天员。”
层层选拔过程中,武飞印象最深的是有关离心机的选拔考核。第一次感受到8个G的重量压在身上,他几乎无法呼吸,面部肌肉也被压缩得变了形:“那个时候就真正感受到,航天的探索,是人用自己的身体抵抗物理的一种非常危险、但是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对热爱程度的考验,如果不是特别热爱这个事业,不是特别想去挑战自我的话,可能会在这个场景下选择放弃。”
2025年6月24日,武飞在飞船模拟器训练(徐部 摄)
成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坦言,自己的学习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前是“掘一口深井”,追求极致深度;现在还需要“拓一片汪洋”,构建知识的广度。
武飞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是想在一个领域更深地挖掘背后的原理、机理,做得更深一点。成为航天员以后恰恰相反,我们不需要在一个领域特别专精,但是我们需要涉猎的知识面非常广,所以就需要改变学习的方法。有一些东西我们需要了解,但不一定要把它研究得那么透彻、明白。反而,知识的广度非常重要,需要在各个学科进行学习。”
在地面做实验,是把太空的环境搬到地面,让地面复现太空环境,然后再来搭建实验系统。而现在,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有机会到真正的失重环境下,去实地亲眼看看这些科学实验。武飞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他就好比成为中国空间站里的管家,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照料好十多个关键分系统,确保这座“太空家园”的平稳运行。
“我们空间站有十多个重要的分系统,包括环控生保、GNC、通信、能源、仪表,这些分系统都非常重要。”武飞说,他的工作就是要通过仪表的监测,保证各个分系统正常运行,如果有异常情况,需要第一时间告诉地面。一旦空间站设备发生异常和故障,还需要对它进行相应的维护、维修、升级。武飞还补充道:“现在在空间站也会有一些新技术的验证,这既是着眼于当下的技术,也是着眼于未来。”
2025年8月21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左)、张陆(中)、武飞(右)进行机柜设备操作训练(徐部 摄)
在“太空家园”里,武飞这个“90后”航天飞行工程师将与“70后”指令长、航天驾驶员以及“80后”载荷专家,组成一个跨越代际的“天团”。在他看来,“互补”是团队的关键词。在专业知识背景方面,他们能够互相帮助。
武飞说:“我们的指令长张陆是一个比较沉稳冷静的人,他有很多年的飞行经验,他的存在能让我们感觉到有底气,让我们觉得我们肯定能安全地执行任务,也能安全地返回。我作为一个‘90后’,其实有很多想法,想做很多的尝试,指令长给予了我足够大的空间,包容我,让我去尝试。03张洪章是载荷专家,他对科学实验有非常执着的追求。每一个训练现场,每一次科学实验的训练,他都要做到刨根问底,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这种热爱和热情,其实也推动了我们乘组对每一个科学实验项目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种默契,早已融入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在一次应急故障处置训练中,他们甚至无须沟通交流,仅凭一个眼神、一种直觉,便可以心照不宣地默契分工,互换角色,高效化解突发险情。
这份队友之情,在艰苦的“睡眠剥夺训练”中更显珍贵。当生理与心理的极限被推向边缘,03张洪章专门带来的快板,似乎瞬间缩短了那些难熬的时光。武飞说:“在我们困得不行、特别难受的时候,他(张洪章)总会用自己的方式,或是打快板,或是讲笑话,让我们清醒一些。我觉得他在每一个团队当中都是这样的,都能为别人考虑。”
2023年7月6日,武飞进行水上救生训练前进舱(新华社孔方舟 摄)
即将出征,紧张与期待在这位最年轻的航天员心中交织,但更多的是对未知知识的渴望。对他而言,中国空间站是一部“立体而浩瀚的百科全书”,等待他去翻阅、去书写:“以前家庭条件不太好的时候,父母就坚持让我读书,他们觉得知识能改变命运。他们也用自己朴实的经历告诉我,人可以平凡,但是绝不能放弃成长。我觉得成长最大的一个方法就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