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场围绕“全球变局下的国际经贸韧性合作”的主论坛与闭幕式融合举办,与会嘉宾围绕“构建韧性未来:央行在新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开展高峰对话供图/主办方
昨日下午,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闭幕。一场围绕“全球变局下的国际经贸韧性合作”的主论坛与闭幕式融合举办。与会嘉宾共商共议全球投资格局与发展动力,为全球和区域经贸合作及发展贡献金融智慧、注入新的动力。
采取积极行动应对经济全球化逆风
主题演讲环节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斌主持,渣打集团主席罗睿思,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敏,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青松,国际金融协会执行副总裁克雷·劳瑞发表主题演讲。世界银行高级常务副行长阿克塞尔·冯·托森伯格,保尔森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美国财政部前部长亨利·保尔森,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发表视频演讲。
阿克塞尔·冯·托森伯格表示,帮助各国建设能够促进增长和创造就业的经济是世界银行的最终目标。在此背景下,世界银行将在三方面采取政策行动,即投资于包括实体基础设施以及卫生和教育投资等在内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和监管改革,以建立一个规则清晰、政策确定的友好营商环境;减少非关税壁垒、深化区域一体化,让国内和区域贸易更快捷,海关更简便,规则更清晰,从而实现货物自由流动,企业蓬勃发展,经济共同增长。
结合招商局集团参与全球经贸实践,缪建民表示,应对经济全球化逆风需要更多互利共赢的合作实践,畅通国际贸易循环需要更加韧性、高效的物流网络,服务国际经贸发展需要更为精准、普惠的金融供给。国际经贸发展离不开金融规则的互通和创新赋能,全球金融力量必须与实体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共生共进,才能构建更加包容的金融体系,为企业全球化经营提供有力支撑和创新工具。
聚焦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领域,亨利·保尔森表示,对大自然的破坏会对全球经济构成直接威胁,金融业应将生物多样性的风险纳入评估框架。当前部分国家已开始尝试用金融方法来量化自然的经济价值,但要改进整个体系还任重道远,建议通过创新性融资机制、改革农业补贴政策、要求多边开发银行改进项目规划等多种举措,来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突破。
从产业视角出发,万敏表示,航运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动脉和构建全球具有韧性合作的主力军,正从追求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转向构建最具韧性的全球航运物流网络。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韧性合作的构建也离不开全球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建议从共同构建具有韧性的航运物流网络、共同打造数字化航运链、共同开辟绿色新航道三方面着手,促进航运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共创全球经贸合作新未来。
张向晨认为,过去几年,全球经贸环境经历了深刻变化,尽管全球化遇到了“气流颠簸”,但航向并未改变,未来国际合作仍有空间。全球支持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应坚持世贸组织规则,以建设性视角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通过投资和经贸合作推动其融入全球价值链。同时,数字化、绿色发展和前沿科技提供了新的机会,为解决问题创造了新的工具。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新赋能,推动“再全球化”,实现更包容、更韧性的国际经贸合作。
开展高峰对话探讨央行在新全球格局中的角色
高峰对话环节,由上海科技大学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燕青主持,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任志刚,PIMCO全球经济顾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副主席理查德·克拉里达围绕“构建韧性未来:央行在新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开展高峰对话。
周小川认为,面对全球经济、科技以及风险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央银行要处理好多目标的优化,把握好各目标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权重,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多目标制下,中央银行要在重视通货膨胀的同时,兼顾好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增长,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还要关注外部平衡。结合中国实践看,还要关注改革需要,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任志刚表示,代币化、数字化、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体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何确保金融体系能更有韧性地服务好实体经济,已成为中央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持续的世界变局,各国央行及货币当局要居安思危、加强合作,为共同维持金融稳定做好准备。聚焦我国而言,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将积极把握机遇,为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理查德·克拉里达认为,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做好抗通胀、稳就业和促增长间的平衡,是未来美联储将面临的主要挑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已经开发了量化宽松、资产购买、前瞻性指引等多项货币政策工具,面对全球变局,美联储要更好运用各项工具,加强沟通、稳定预期,为全球金融稳定注入更多动力。
展望“十五五”时期北京将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最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连线发表特别致辞,北京市市长殷勇发表闭幕致辞。
李家超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唯有持续创新、主动变革、勇于重塑,才能在变局中开创新局。香港将继续强化股票市场,深化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加强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优势。在持续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通过加速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研究优化税务宽减等措施,全力发展新增长点。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会继续全力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改革创新,自强不息,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殷勇在致辞中表示,北京作为首都,是世界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十四五”期间,首都金融业资产规模超220万亿、约占全国一半,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强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十五五”时期,北京将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与大国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金融体系,诚挚欢迎全球金融机构、专业人才和长期资本来京展业兴业,共享发展红利。
殷勇总结道,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为主题,成功举办了38场高质量议题活动,汇聚全球3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400余位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金融机构高管及专家学者,现场参与超6000人次,线上互动数亿次,规模与影响力创历届之最,取得三大显著成效:
一是金融政策“风向标”作用更加凸显。开幕式上何立峰副总理发表主旨演讲,共同主办单位主要负责人深入解读国内外金融形势与国家政策导向,在全球金融体系深刻变革之际,为市场注入稳定预期和发展信心。
二是国际合作“会客厅”范围持续扩大。境外分会场增至5个,辐射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等重点区域。多位“全球南方”国家嘉宾、20余国驻华使节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会,法兰克福、香港、阿布扎比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积极互动,国际合作机制更加专业多元。
三是成果转化“对接站”功能不断强化。论坛期间揭牌一批重磅机构,签署多项国际合作协议,累计发布100余项重要成果。投融资对接成效显著,300余家优质企业与超100家投资机构深入洽谈,促成多项实质性合作,有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中央有关单位和北京市领导参加。
文/本报记者朱开云统筹/余美英
·聚焦·
在京上市公司质量有效提升
10月29日,“金融街论坛:金融街之声——‘金融街发布’成果专场发布活动”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举办,北京证监局等六部门发布政策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
新政助推中长期资金入市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吴智伟表示,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及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推动《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各项政策措施在北京落地见效,北京证监局联合市委金融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金融监管局出台了《北京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结合北京地区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提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若干举措。主要包括:一是优化市场生态,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三是优化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四是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回报更优的市场生态正在构建
吴智伟介绍说,前期,在北京市政府、市委金融办的统筹领导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在北京市的落实工作开局良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不断显效。在京上市公司质量有效提升,回报更优的市场生态正在构建。北京证监局联合多部门推动在京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增持贷款45家次,累计获批额度193.3亿元;285家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6054亿元;中期分红覆盖面不断提升,目前已有64家公司发布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或实施公告;此外已有近百家公司制定三年以上分红规划,辖区上市公司“优等生”形象凸显。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取得实效。目前,在京公募基金已完成838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费率调降,销售费率改革也已正式落地,预计每年合计可为投资者节约100亿元的费用。
实际权益投资比例明显提升。公募基金方面,截至2025年9月底,辖区基金公司管理权益类基金1090只,规模1.94万亿元,权益类产品数量同比增长19.0%,规模增长25.56%。在京公募基金制定投资A股流通市值增长实施方案,积极落实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养老金方面,辖区基金公司合计管理社保基金5766.49亿元,同比增长13.41%,管理企业年金6560.68亿元,同比增长14.99%,基本养老金6334.64亿元,同比增长34.31%,职业年金5699.03亿元,同比增长21.93%,“长钱长投”的正向循环进一步改进。
巩固形成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
各类中长期资金的考核周期逐渐拉长。目前,在京公募基金已基本建立了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制度,随着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进一步落地,将持续落实长周期考核要求,更好提升长期投资稳定性。北京市职业年金基金、企业年金已设置长期考核指标,在京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正逐步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进一步巩固形成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实施意见》在制定过程中,市委金融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金融监管局和北京证监局一起紧密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各项政策举措。下一步,在市委金融办的统筹协调下,北京证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强化工作合力,确保《实施意见》各项举措落实落地。
文/本报记者蔺丽爽
北京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位列全球首位
10月29日,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FIRST)在2025年金融街论坛上发布《2025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报告就金融科技发展总结了五大核心趋势。
趋势一:全球金融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创新争先。2025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TOP50总榜显示,全球TOP10城市依次为北京、旧金山(硅谷)、纽约、伦敦、上海、深圳、杭州、新加坡、香港和巴黎。其中,香港总排名今年继续上升一位,跻身TOP10。
趋势二:区域分化持续加强,亚洲持续引领,美洲、欧洲上升明显。亚洲的优势地位持续,进入TOP50榜单的城市为25城,独占半壁江山。其中,中国(11座城市)和东盟(4座城市)在整体上保持引领态势,金融科技远超全球平均增速。北京总指数名列全球第一,金融科技产业规模、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信息科技产业规模方面的得分位列全球头部和创新领先;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总指数排名中稳居第五,与伦敦差距缩小,研发和创新成果、信息科技产业规模超过伦敦,风投融资规模增长快;深圳、香港等在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方面全球领先,资源配置和国际化水平高;杭州得益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推动,在支付、征信和贷款等金融服务领域快速发展;西安继2024年排名上升,今年继续上升一位。
趋势三:新兴金融科技中心崛起,中国、印度、阿联酋、意大利、瑞士等发展势头良好。从中国自身来看,2025年虽有11座城市入选TOP50,但近三年只有香港、南京和西安3城取得两年以上进步,更多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活力需要持续赋能和激发。
趋势四:中美引领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态势不变,但亚洲多城市呈上升态势。金融科技产业TOP20中,中美两国分别以入围5城和4城保持产业引领之姿。中国拥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香港5座城市,5城共计121家金融科技上市企业,上市市值达3754亿美元;高融资未上市金融科技企业数为328家,累计融资额达1080.7亿美元。美国则拥有纽约、旧金山(硅谷)、芝加哥、亚特兰大4座城市,4城共计40家金融科技上市企业,上市市值高达1.65万亿美元;高融资未上市金融科技企业数为497家,累计融资额达1244.31亿美元。
与此同时,亚洲多城市呈现上升态势。今年的产业榜TOP10,孟买、东京和班加罗尔排名上升,特别是来自印度的班加罗尔凭借迅速增加的高融资上市企业成为“最佳进步之星”。
趋势五:TOP20生态榜中国突破七席,“定锚升帆稳基创变”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在变局中新的选择。一直以来,金融科技生态表现为发达国家强的态势,而在今年可以看到,中国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监管、研发、人才培养等生态建设经验,金融科技生态指数快速上升。本期TOP10中国突破四席,TOP20中国突破七席。“稳基”与“创变”双轮驱动,为金融科技航船的稳定向前赢得了新的筹码。文/本报记者宋霞
·关键词·
共生
金融与科技的生态新局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的议题中,“共生”成为解读金融与科技关系的核心密钥。二者的互动早已超越“工具赋能用户”的浅层关联,正深度演变为彼此渗透、双向重塑的共生形态,共同编织未来经济的底层逻辑。
金融不再是单向的“输血者”,而是与科技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战略共生伙伴”。科技则是金融“共生”的“基因重塑者”,不仅提升了金融效率,更重新定义了金融服务的边界,让金融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创造价值”,成为与科技同频的“共生赋能者”。
当金融科技进阶为“产业科技”,当科技公司的创新需求能被金融资本即时识别、精准支持,“科技-产业-金融”的共生闭环便真正成型。
金融与科技的“共生”,不止于效率的叠加,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的价值重构。二者彼此驱动,共同锻造出开启未来经济增长之门的钥匙。
文/本报记者张鑫
重塑
改革“路线图”密集落地
“重塑”是今年金融街论坛年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它与近期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形成深度呼应。从上证指数时隔10年站上4000点的市场表现,到监管层密集释放的改革信号,一个以制度完善为根基、以服务创新为导向、以开放包容为特征的资本市场重塑进程正加速推进。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论坛上揭晓的改革“路线图”密集落地:10月28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企业上市,通过引入专业机构投资者等机制拓宽硬科技企业融资通道;深化创业板改革即将启动,量身定制新兴产业上市标准,与科创板形成功能互补。
监管层在金融街论坛明确提出,要着力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全面落实长周期考核,努力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
当前资本市场的重塑呈现鲜明时代特征:优质科技企业与实体龙头成为市场核心动能。这场重塑既是“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打通过程,也是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之路。
文/本报记者朱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