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11”购物季的到来,各大直播间优惠活动纷至沓来,不少老年人对着屏幕里的保健品频频下单。面对直播间里的夸张宣传,如何帮助家里老人守住健康和钱包?这份防坑指南需要了解。
了解4种心理
1.健康焦虑被放大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自然衰退,老年人对健康问题更为关注。一些主播利用这种心理,用“给健康上保险”等话术夸大产品功效,让老人的焦虑情绪压倒理性判断。
2.孤独感催生情感代偿
许多老年人面临子女不在身边、社交圈缩小的困境,直播间的即时互动和亲切问候恰好填补了情感空缺。部分老人不自觉地将“购买保健品”与“获得关怀”画上等号。
3.从众心理被煽动
直播间里滚动的“已下单”提示、主播实时“念单”的动作,营造出一种群体认同感,让老人产生“大家都在买,应该没问题”的错觉。
4.自我认可寻求补偿
退休后,老年人容易产生失落感。主播使用的“您值得更好的保障”等话术,巧妙地将“消费”与“自我价值”绑定,让老人误以为购买产品就是对自我的认可。
识别3类营销话术
1.功效夸大类话术
凡是宣称“治疗高血压”“根治糖尿病”“替代药物”等,都应立即警惕。保健食品只能用“辅助”“改善”等表述,绝对不能宣称治疗疾病。
2.权威造假类话术
对于“某某权威机构监制”“科研院所研发”等背书,务必查证核实。曾有直播间销售的辅酶Q10宣称是知名药企出品,实际批准文号对应的却是其他品牌。
3.情感绑架类话术
遇到“不买就是不爱自己”“给爸妈抢最后一单”等道德绑架,保持清醒。真正的健康产品从不需要靠煽情来促成交易。
科学选购保健品
牢记3个步骤
1.明确需求,理性选择
保健食品不是“必需品”,更不是“万能药”。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明确是否真的需要补充特定营养素。
2.仔细核实产品信息
认准“蓝帽子”标识和批准文号;查看适宜人群,确保产品适合自己使用;确认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没有中文标签、已过期的产品坚决不要购买。
3.保留购物凭证
购买后一定要保存好发票、直播截屏、客服聊天记录等凭证,上面需明确标注商品名称、数量和价格。一旦发现产品批准文号造假、功效与宣传不符,可拨打12315投诉举报,这些凭证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据健康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