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两型无人战斗机近日相继完成首飞。美国媒体称,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便实现了从概念到试飞的转变”,是“前所未有的开发速度”。按照美方规划,未来这类无人战斗机将与传统的有人战斗机协同作战,以“继续维持空中优势”。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无人机空战仍面临诸多挑战。
两型无人战斗机有何不同?
资料图:美国YFQ-42A无人机和YFQ-44A无人机一同飞行的模拟效果图(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空军于2024年4月选定美国安杜里尔公司与通用原子公司,分别负责其“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第一阶段两款无人战斗机原型机YFQ-44A和YFQ-42A的研制生产。近日完成首飞的是安杜里尔公司研发的YFQ-44A,而由通用原子公司研发的YFQ-42A已于今年8月完成首飞。据了解,美国空军计划打造一支至少由1000架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战斗机组成的机队。
军事观察员王明志认为,这两款新型无人战斗机构型不同,反映出美军不同的作战思路。美空军未来很可能会将二者都收入囊中。
王明志:这两型无人战斗机在基本飞行性能、机动过载、稳定盘旋及瞬时盘旋能力上,均能与有人战斗机实现协同作战。二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气动构型上:通用原子公司的YFQ-42A采用机背进气道与V型尾翼设计;安杜里尔公司的YFQ-44A则采用机腹进气道与垂直尾翼布局。构型差异对应不同的作战定位:YFQ-42A侧重隐身性能和远航程,主要适用于亚太地区作战环境;YFQ-44A则强调速度与机动性,更适应欧洲战区的作战需求。未来,美国空军在协同作战飞机的选型上大概率不会“二选一”,而是将两型装备同步列装。
推进“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的动因?
资料图:美国YFQ-44A无人机(来源:国防科技要闻)
所谓“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是美国空军“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NGAD)的组成部分。在项目第一阶段,YFQ-44A和YFQ-42A两款无人战斗机在两年内完成了从概念到试飞的快速转化。项目第二阶段竞标预计于2026年启动,届时将有更多美国制造商参与其中。
王明志认为,美国快速推进“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主要是为了应对高端威胁、提升空战效能,进而变革空战模式,谋求空中优势。
王明志:美国空军因战机老化、新机列装滞后等问题,导致战斗力严重削弱。加之高端有人战斗机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难以应对对手的快速发展,因此美军加速研发迭代速度更快的无人战斗机,以期在大国竞争与高端冲突中抢占先机。此外,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可实现效能倍增,放大美国在网络智能与远射精确武器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此举也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空战中的应用,巩固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带动相关产业创新。
后续发展面临挑战?
资料图:美国YFQ-42A无人机(来源:观察者网)
王明志指出,尽管美国为备战高端空战加速推进“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的试飞进度,但在后续发展中仍面临一系列难以回避的现实困难。
王明志:美国空军装备发展长期受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失序、供应链碎片化等问题的制约。协同作战飞机作为半自主飞行器,其作战效能取决于其自主化水平,而战斗无人机智能软件的算法、设计优化也需要持续迭代升级。目前,协同作战飞机的发展仅解决了平台“有无”的问题,要形成实战能力,仍需突破武器适配、控制网络的稳定可靠等关键瓶颈。此外,协同作战飞机如何融入现有空军体制,新型训练方式如何在训练效果与成本控制之间取得平衡,也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难题。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李晓波)
下一篇:无奈垫付 欧洲多国向美国“讨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