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日举行的2025第四届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来自国务院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围绕气候投融资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建议,并透露下一步政策思路。
进一步加大气候投融资支持力度
探索创新气候投融资模式和机制
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表示,通过日益丰富的气候投融资工具,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以低碳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为主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为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气候投融资承载着应对气候变化以推动经济转型的双重使命,其推进过程任重道远,急需持续的探索与创新。
面对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多重挑战,赵华林建议,在政策端要进一步加大气候投融资支持力度,以弥补资金的缺口,包括制定气候投融资等专项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绿色采购等配套政策,对气候友好型项目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
此外,赵华林表示,还应建立规范的气候资金运用机制,以及提升资金效率。通过制定详细的资金利用规划和监管办法,对资金流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资金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利用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部级协调机制,统筹发改、财政、金融、环保等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局长李军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大对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优化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引导中央企业加大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布局,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同时,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中央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国务院国资委还将重点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同时不断推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在创新气候投融资模式和机制方面,中央企业将继续探索创新气候投融资模式和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务院国资委将通过设立绿色基金、发展绿色债券、开展碳金融业务等多种方式,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同时,将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不断完善可持续金融标准
尽快推出《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修订版)》
“下一阶段,深化气候投资赋能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聚焦以下方面,继续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可持续金融标准,逐步扩大第一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范围,加快推进第二批转型标准的制定,推动标准的国际可比性和互操作性,抓紧形成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适时开展地方适用,形成气候金融与生物多样性金融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二是持续推进可持续信息披露,尽快推出《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修订版)》,逐步强化对大型银行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扩大中小企业信息披露试点。
三是支持金融机构丰富可持续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规范和强化转型规划的制定和要求,助力金融机构提供多类型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将气候因素纳入宏观经济分析和金融稳定框架。支持金融机构强化气候投融资能力和气候风险防控,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激励作用。
四是继续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重点议题,推动国际气候环境基金与多边开发银行、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共同融资,充分发挥保险、银行和资本市场等作用,推进金融支持气候适应和公正转型。强化与欧洲、东盟、拉美、金砖国家等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金融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绿色低碳转型蕴藏巨大市场机遇
未来中国将创造出庞大的绿色投资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刘琼认为,绿色低碳转型蕴藏巨大的市场机遇,未来中国将创造出庞大的绿色投资市场。
刘琼介绍,在能源领域,非化石能源正在成为我国能源系统的增量主体,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总装机规模的六成。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还将持续提升。
在建筑领域,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能效提升,也将产生大量的投资需求,叠加车网互动、光储直柔、源网荷储、虚拟电厂、智慧能源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投资,预计到2060年,建筑领域投资规模将超过30万亿元。此外,交通领域通过新能源汽车、可持续燃料的加快发展,该领域的投资也将超过70万亿元。
刘琼表示,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完成,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需要财税金融政策持续发力。同时还需要优化投资政策,持续推动价格政策改革,加强投资、价格、产业等政策与财税金融政策的统筹协同,形成政策合力。
同时,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刘琼建议,重点支持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的设备更新、生态环保、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以及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能源转型、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建筑城市更新等。
对于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发展,刘琼表示,希望金融机构积极调整战略战术,不仅关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关注传统产业;不仅关注重大的项目、重大的大型企业,也关注中小型企业和小而美的项目;不仅关注现实的、眼前的利益,也关注未来稳定的收益和环境权益类的收益。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积极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持续推动经济含绿量的提升。
作者:白丽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