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危机暗伏。
我国的光通信行业,目前就是这种情况。
2023年,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光模块供应商中,国内厂商有7家之多。其中,中际旭创和新易盛更是进入英伟达供应链而实现业绩飙升。
殊不知,在这“光鲜”的背后,是对海外零部件供应的深度依赖。
一般来说,光模块主要由光器件(激光器、探测器)、电芯片、结构件等组成,光器件价值量占比超过70%,承担着光电转换的功能。
而在光器件中,光芯片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能直接决定了光模块的传输效率。
并且,光芯片的价值量占比会随着光模块传输速率的提升而显著增大。
例如,在低速率光模块(10G及以下),光芯片的成本占比大约10%-30%,但在高速率光模块(400G、800G等),其价值量最高甚至能达到70%。
也恰恰是在高端光芯片领域,我国依赖海外进口,25G以上光芯片的国产化率仅 5%,2.5G及以下速率光芯片国产化率却能达到90%。
像中际旭创、新易盛、剑桥科技等光模块厂商需要的高端光芯片主要都来自海外,其中剑桥科技就长期仰仗海外光学巨头Lumentum的供应。
而华工科技,却是个异类。
华工正源,也就是华工科技子公司,在2023年全球光模块排行榜中位列第八,销售额远低于华为、中际旭创等。
可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基本实现了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全自研设计能力。
不光如此,公司在高速光模块的推陈出新上,进度也不慢。
截至2024年末,华工科技的光模块产品除了覆盖400G、800G全系列外,也已经推出用于1.6T光模块的单波200G硅光芯片和多种1.6T光模块产品。
并且,公司正在着手开发下一代3.2T光模块,以及布局硅基光电子、铌酸锂等新型材料方向和自主研发光电共封装技术(CPO)等,几乎和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并驾齐驱。
目前,AI算力规模正在飞速扩大,以我国为例,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 EFLOPS,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800EFLOPS,年复合增速超过40%。
国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公司基本都在增大算力基础设施方面的资本开支,这对光模块,尤其是高端光模块的需求量不言而喻。
在这种情况下,华工科技能够自研高端光芯片,仿佛将命运的咽喉保护起来。
而华工科技之所以重视自主可控,是因为公司深知受制于人的难处。
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块书本大小的透明亚克力,中间镶嵌着一颗小螺丝。
那是固定激光设备的螺丝,3美元一颗。
激光设备是华工科技赖以起家的业务。即便如今公司拓展了光电器件、敏感元器件等产品线,2024年激光设备营收仍然占公司总营收的近30%。
过去,全球高端激光设备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生产商就连一颗螺丝钉都要从国外购买,华工科技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艰难生存和壮大起来的。
到2024年,公司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推出的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代表着全球激光数控机床最高的技术水平。
用这台设备焊接完一台新能源汽车车身只需要43秒,是目前汽车整车焊接的最快速度。比亚迪、特斯拉等都采购公司的设备。
正是靠不断地研发创新,华工科技才能打破海外垄断,并实现激光设备营收从2020年的18.8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4.92亿元。
马新强曾说:“我们必须倾尽全力自主研发,绝不让一颗小小螺丝钉再成为‘拦路虎’。”这才有了现在公司在高端光芯片领域的自主权。
不过,一码归一码,公司光模块仍然存在短板。
2022-2023年,华工科技光电器件业务营收从57.1亿元大幅缩减到31.1亿元,原因主要出在5G通信领域。
光模块可以分为电信光模块和数通光模块,前者用于5G基站建设,后者则用于数据中心建设。
2023年开始,5G基站建设逐渐进入后期,运营商们对相关光模块等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公司光电器件业务营收下滑,连带着公司整体业绩失速。
好在除了数通光模块外,华工科技还有两个妙招,可以应对这种局面。
一个是敏感元器件稳步发展。
公司的敏感元器件主要是各种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多个行业。
其中,多年来公司的温度传感器在家电市场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新能源车PTC加热器在国内市占率也超过50%。
这促使公司敏感元器件业务营收从2020年的9.98亿元一路增长到2024年的36.68亿元,从而可以弥补5G基站建设放缓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个是加强费用管控能力。
2021年之后,华工科技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尤其是2023年-2025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从22.51%下降到20.49%,但净利率仍然从9.73%上升到12.12%。
原因出在费用端上,2023年以来,公司的管理费用率一直在减少,从2023年的4.1%降低到2025年一季度的1.99%,是公司优化管理效率的结果。
最后,总结一下。
激光设备从被“卡脖子”到变成“杀手锏”,华工科技深知自研的重要性,也将这份坚持传导到光模块和传感器业务中。
虽然受5G基站建设放缓的影响,营收表现不稳定,但公司拥有破局的措施。
以上仅作为上市公司分析使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