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重新“学会”用空调是一段有趣的经历。起初,面对这一现代化的降温利器,人们或许有些陌生。打开空调,那凉爽的风瞬间扑面而来,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炎热的夏日,它迅速驱散了闷热,让人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然而,过度依赖空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能源消耗和室内外温差过大等。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对空调的使用方式,学会合理设置温度、利用自然风等,既享受空调带来的舒适,又能兼顾环保与健康,重新“学会”用空调成为了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
一
6月底,因为高温天气,我和母亲提前结束旅行,从巴尔的摩回到教堂山。一进公寓,关门闭户的屋子像蒸笼一样闷热,整个人像发面的馒头一样,胀得像要爆炸。
我下意识把空调温度调到60华氏度(15.5摄氏度),想着这样可以快速降温。可是到了第二天中午,空调嗡嗡响个不停,几个出风口呼呼出风,屋内温度仍未降到设定温度,一直显示80华氏度(约26.6摄氏度),体感不适,反而觉得更闷了。加上夜里噪音大,睡觉也受影响。
第二天,我向物业报修。工程师傅来检查了一圈,告诉我:“空调没坏,是你用的方式不对。”
他说,在房间长期封闭且高温的情况下,一下子把设定温度调得过低,会让系统不断高速运行,不仅无法快速拉低全屋温度,反而进入一个失衡的循环。
他建议的做法是,把温度稍微设定得高一点,让空调逐步降低室温,并进入一个节能均衡的运转节奏,一旦达到设定温度,系统就会暂停运转,直到室温再次升高。这样做不仅更有效率,更省电,人体感受也更舒服。
另外他又叮嘱我,温度降下来之后,不要关空调,哪怕外出几个小时,也让它开着。一开一关反而损坏空调,也费电。
按照他的建议,果然奏效。这几天北卡气温节节攀升,但家里始终维持在一个凉爽状态。最怕热的母亲也说,屋外热浪烫人,在家里待着一点都不憋闷,夜里还得盖一床薄被,睡觉很踏实。
二
过去很多年,国内的电视报纸上总有”专家“说:“空调不能长时间开,对空调不好。”
在生活养生节目中,另一句更常听到的“忠告”是:“人不能长时间待在空调屋子里,会得‘空调病’。”
这些话,就像“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百菜不如白菜”一样,背后逻辑是老一辈人对空调的抵触心理,是饥荒余生之后的苦难记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健康观念与生活哲学。
“百菜不如白菜”这类民谚背后,是特殊时期塑造出的资源利用最大化思维。老一辈认为“忍耐”是美德,长期物质匮乏反过来塑造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将舒适等同于“堕落”“败家”,背后实则是经济受限时的自我安慰。
想想70年代人均用电量仅12度/年(现为900度),中国人“省电”已是刻进基因里的“集体无意识”。即便现在电费仅占家庭支出的2.3%,家里老人仍然延续着“非必要不开空调”的习惯。
记得上中学时,我家装了两台空调,说是摆设也不夸张,真的很少开;如果开了,也是一边开一边心疼电费,我爸还非把窗户开着,说是“透点气”,仿佛凉气本身带着什么不正经的东西。
当然,过去空调多是定频技术,一直吹冷风,上一辈人多数都就有大体力劳动留下的种种身体损伤,难免把“冷风”和“病痛”画上等号。
来美国一年,我重新理解了什么叫“用空调”。
之前我一直像在国内那样热了开机、凉快就关,反而更耗电、噪音也大,温度波动,人反倒不舒服。
其实我发现许多美国人很耐热。盛夏正午,他们在灼人的太阳下游泳、跑步、散步、日光浴,让我这个喜欢晒太阳的人也自叹弗如、望而却步。到了冬天也不怕冷,一些人下雪天也短裤出街。
美国人使用资源大手大脚,在空调上,他们也常常过度。
走进超市、图书馆、学校、医院……他们又把空调温度开得很低很低,不冷彻骨头誓不罢休。而且空调系统几乎全天运行,维持恒温、封闭循环。公寓里的空调自带通风系统,难怪他们不会总惦记着开窗透气。
三
正因为这样的经历,当我看到7月6日青岛大学一位宿管大爷在高温中的值班室里突然离世的新闻时,格外难过。
有网友说,大爷所在的值班室没有空调、空间狭小、通风不畅。天气信息显示,7月4日至7月6日青岛最高气温35℃,局部区域达到40℃。
学校的《情况说明》很程序化:打120、报警、通知家属,确认离世。但至今没有明确披露死因,只字未提是否有空调。
更令人唏嘘的是,该校的总值班室工作人员还说了句:“我在屋里面也没那么热呀……很多办公室都装了的(空调)。”
这句话让我起了一身冷汗。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熟悉。太熟悉了,这是舆论质疑一位老人在封闭门房中值守时死亡时作出的回应。
中国地域辽阔,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到华北、东北乃至西北盆地,夏季普遍高温潮湿或干热。近年来,气候极端化趋势加剧,北方也变热、南方更闷热,“南热北冷”的刻板印象早应打破。靠一把扇子过夏天,完全不可能了。
高温天气来得越来越早,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2023年夏天记忆犹新,中国近八成国土遭遇过日均气温超过35℃的“高温红色预警”或“橙色预警”,长江中下游、山东、河北、陕西、川渝等地都一度逼近或突破40℃。青岛这样的海滨城市,也不再是所谓“天然空调区”。
前两年成都连续出现极高温,母亲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我不得不每年都送她进山,在农家乐避暑一个月。
空调如今已是住房标配,尤其对中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人群,不开空调不只是身体难受,而是性命攸关。
现在,学校、医院、办公室、地铁站、高铁站等处安装空调,已成为行业标配。但门卫室、传达室、保安岗亭、清洁员休息间之类不被重视的岗位和空间却往往被忽略。难道说,一台空调,隔出的不只是温差,还有阶差?!
国情决定了,有些地区和人群确实存在电力紧张、经济困难的现实,但这不该成为公共机构不为底层劳动者装空调的借口,高校、医院、政府单位、物业公司等公共部门,是有条件保障这些最基本设施的。
能不能给每一个汗流浃背的普通人,提供一席凉风的出口?
四
新加坡学者陈志锐(Cherian George)在其2000年出版的《空调之国:一个时代的社会批判》(The Air-Conditioned Nation: Essays on the Politics of Comfort and Control in Singapore)中,用“空调”比喻新加坡的政治文化。
后来,“空调”这个词被总理李光耀用来总结新加坡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关键点。它不只是字面意义,更深含政治、社会、文化层面的意涵。
2009年李光耀被问起新加坡的成功秘诀,他说,除了多元文化包容背景,最重要的就是冷气机(空调),“空调的出现让热带的发展成为了可能,改变了文明的本质。”
新加坡位于赤道,常年高温高湿。以往这里的人只能在凌晨或晚上干一会儿活,别的时候都热得昏昏沉沉。新加坡还特别注重商务、公务着装。
李光耀上任总理的第一件事,就是筹措资金在政府大楼安装那时还很少见的空调,温度设定为22度。所以在新加坡无论是坐公交还是看电影,必须穿长袖长裤,还被戏称“新加坡的冷气是按停尸房标准设定的”。
空调的大规模普及,从政府大楼、议会到学校、组屋、地铁,使新加坡实现了“全年无休、高效治理”的现代城市管理。空调也改变了热带地区人的工作方式。李光耀认为,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是公务员高效工作的关键。研究确实发现,人在约22度环境下工作效率最高。
空调,可以说是李光耀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最基本的东西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空调不仅降低了酷热,也冷却了冲突与不安定,使新加坡从“热带殖民地”变成了理性治理下的国度。
试着把这个逻辑带回当下现实,你可能会感到讽刺。有的人24小时生活在中央空调中麻木地当牛做马,有的人在热锅般蒸腾的逼仄中默默求生。
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成本的降低,空调需要超越资源配置的层面,成为一种社会基础设备,而不该变成“城市折叠”的分界线。
梅贻琦1931年在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下,衡量文明,不看天际线有多高,而看地面最热最小的角落,是否有人为它装上一台空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