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入场,洗牌来临,这一局面对于 829 所民办高校而言,犹如一场激烈的牌局。在这场牌局中,那些具备雄厚实力、卓越品牌和创新能力的民办高校,犹如手握王牌的玩家,有望留在牌桌上继续博弈。它们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教学设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那些实力较弱、创新不足的民办高校,则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这场洗牌,将促使民办高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适应教育市场的变化,谁能在这场洗牌中脱颖而出,留在牌桌上,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民办高校的生存图景,正呈现前所未有的碰撞——
一边是凛冽的“寒潮”: 少子化浪潮下,生源萎缩加剧,招生缺额、报到率滑坡,第一批院校甚至黯然退场;
另一边却是灼热的“新火”:福耀科技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资本与政策双重加持下的跑步入场。
数量攀升背后的质量焦虑,扩张浪潮下的生存危机,资本选择与人口结构的多重变量叠加……这场关乎民办高校未来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冰与火”交织之间,民办高等教育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教育部6月27日发布了最新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国民办高校共计829所,创历史新高,较上年的799所,增加了30所。
而据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民办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75%,在校生规模超1000万人。意味着每四个大学生中,就有一名来自民办院校。
随着新一轮头部民办学校的来势汹汹,行业洗牌已无可避免。
未来民办高校的行业格局在规模扩张与层次跃迁中会如何重塑?面对生源与资源约束的困局,民办高等教育如何突围?
灼热的“新火”,民办高校数量创新高
红星教育传媒·橡树实验室梳理发现,今年新增的民办高校中,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民办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倾斜。在新增学校中,民办高职(专科)学校增加了24所,由388所增长到412所;
而民办本科学校仅增加了6所,由411所增长到417所。
事实上,这种“高职扩容、本科趋稳”的态势已持续数年。
2025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20—2024年民办高职数量显著上升,本科院校占比下降并趋于稳定。
其次是民办高等教育向高端化、特色化升级。
近年来,我国相继涌现出了一批新型研究型民办大学,例如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几乎都是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
其中,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由企业家虞仁荣创办,于今年6月正式获批设立;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由企业家曹德旺发起,由刚从西安交通大学退休的王树国掌舵,于年初正式获批设立。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资本意欲进入。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此前曾透露,将创办一所新型大学——钱塘大学,“我们这个大学一定是新颖的,按照中国没有的大学建设。”
上述头部新型研究型大学,均获得超百亿社会资本投入,东方理工大学更是宣称总投资达到了460亿。
它们的师资队伍中院士占比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如东方理工大学宣称院士达到了16人,且均为全职授课,并非访问学者。
而将时间线拉长到近五年,根据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办高校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从2020年的民办普通高校771所(含独立学院241所),增长到了2024年的803所。
与此同时,既有民办高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张。
据高绩统计,2020~2024 年度,民办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点2638个(不含二学位、调整学位授予门类等情况,下同)占全部新增专业点约30.1%。
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新增专业点 32 个,是近五年新增专业数量最多的民办高校。
南通理工学院、泰山科技学院、齐鲁理工学院、潍坊理工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中原科技学院、三亚学院新增专业数量也在20个以上。
凛冽的“寒潮”,生源危机与资源的双重约束
民办高校发展呈现出蓬勃生命力的另一面,是一些学校已面临“冰山”挑战,其中最严峻的就是生源危机。
“最近几年一直都有招生招不满的现象,但是今年情况变严重了。往年可以招到计划数的七八成,但目前学校招生的缺额还有一半多。”
去年,湖南一所民办本科院校的招生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如此透露。
梳理去年招生季的数据,一股缺额潮蔓延到上海、广东、湖南、广西等地。
多所民办本科高校接连出现大量招生缺额的情况,上海一所民办高校在上海的首轮投档,更是创下“零报考”的记录。
更有学生用脚投票,临近报到却放弃入学。如去年广东白云学院公布,该校1477名新生拟放弃入学。
与此同时,公办高校扩招也对民办高校形成了强大竞争压力。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称,将持续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进一步增加“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公办大学由于拥有政府财政支持、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普遍较高,扩招会使得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倾向于选择公办大学。
从投入上也可以看出,有研究数据分析,民办高校师均科研经费仅6900元,相当于公办高校的12%;博士教师占比仅6%,较公办高校低16个百分点;生均经费2.2万元,比公办高校少0.9万元。
部分地区监测显示,一些民办高职生均经费已低于1.5万元,个别院校甚至未能达到行业公认的1.2万元基本运行线。
此外,公办职业本科也在不断挤压民办高校的市场份额。
据软科职教统计,全国职本院校总数已达87所,2025年新增职本院校36所,其中仅1所为民办职本院校,剩下35所都是公办职本院校。
不少学生将就业前景作为择校关键考量。“公办职业本科通常与企业合作更紧密,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更多,而民办本科的校企资源可能稍显不足。”某网友如此评论。
在“生源、竞争力和吸引力”三方竞争之下,第一批民办高校已陆续出局。
去年9月,南京一所由民转公的高校被曝疑似停办,在10月初得到了当地教育局的回应,“该学院已获批自今年7月起停止办学”。
据悉,去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4所大学也陆续终止办学、注销。
2021年,更是有9所民办高校停止办学,成为我国史上关停民办高校数量最多的一年。
压力传导,民办高教企业卖资产、涨学费
作为民办高校背后的投资方,一些上市高教企业近年也陷入经营困境。
以中国通才教育(中国通才教育集团有限公司,2175.HK)为例,其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2月28日,公司收益约人民币183.1百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5%,减少主要是由于期内学费收益减少,而学费减少原因为本学年招生人数降低。
中国通才教育在山西省太原市经营一所学院,2024/2025学年,该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19313名,较2023/2024学年下降0.8%,新招学生5256名,较2023/2024学年下降6.8%。
从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多家民办高教公司在最新学年(2024/2025学年)的招生人数进入缓慢增长期。
希教国际控股(希教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765.HK)2025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2月28日,公司在校学生人数291264人,仅比去年同期的290927人增加337人,而去年在校学生人数比2023年同期的280453人增加了10474人。
而为了化解债务危机、改善办学条件,今年以来,希教国际控股还在不断出售旗下资产。
6月,希教国际控股发布公告,其全资附属成都鼎泰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拟以1.235亿元出售樟树市育德教育100%股权及其附属实体权益。公告显示,此次出售有利于回收部分资金用于解决债务资金及运营资金问题。
此前2月,希教国际控股也曾发布公告,其旗下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以1.0989亿元价格出售白银明德教育100%股权及附属公司,以更好地帮助公司筹集资金,化解债务,“本集团拟将出售事项的所得款项净额用作改善现有院校的办学条件,满足基本办学条件所需。”
根据公告,希教国际控股的资金链已经出现了紧张态势。截至2025年2月28日,该公司的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为人民币1681.05百万元,而贷款累计余额却为2129.14百万元。
面对生源减少的问题,学费上涨成为民办高校普遍采取的应对方式之一。
中汇集团(中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382.HK)2025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录得收入约人民币1247.5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5%,主要归因于本集团华商职业学院及城市职业学院的学生入读人数增加以及中国学校的平均学费增加。
财报显示,中汇集团国内的高等学历职业教育中,华商学院和城市职业学院的学费有所上涨。以华商学院为例,该校普通本科课程的学费范围由2023/2024学年的28000~48000元上涨至2024/2025学年的28000~58000元。
更有民办学校被称为“高校刺客”。如上海兴伟学院学费标准一年149985元,仅学费加住宿费,本科4年共需向学校缴纳64万元,加上生活费和其他杂费,70万也不一定能读下来。让不少新生直呼“这个学上不起”。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春秀指出,民办高校绝大多数依靠学费滚动发展,学费占学校总收入的85%以上,学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
路在何方,未来需要怎样的民办高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高校早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
2024年,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1052.24万人,比上年的994.38万人增加了57.86万人。
这意味着,仍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选择民办高校。
那么,什么样的民办高校才是未来的趋势,民办高校想要生存下去应该怎么做?
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一涛曾撰文表示,现有补充型民办学校若要生存发展,必须提高自身质量或实现特色发展。今后新建的民办学校,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从创建学校开始就确保其办学水平和教学特色超越“基准线”。
以西湖大学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民办大学是方向之一。该校由施一公担任创校校长,实行“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办学模式,打破民办高校“低分兜底”的刻板印象,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聚焦基础前沿学科。
虽然是这几年新创办的大学,但西湖大学曾立下“5年内超越清北,15年内比肩加州理工学院”的目标,并通过聚焦前沿领域、汇聚顶尖师资、探索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了大量学生。
这一点,从学校的录取情况可以窥见。西湖大学自办学以来热度就不断攀升,录取生源也以高分考生为主,2024年,其录取分数普遍超过了650分,在部分省份,录取分数甚至高达670分,和许多985高校不相上下。
另外,提高办学质量、层次,实现特色发展,也是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轨迹。
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创办于1995年的民办高校,在2007年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点高校”,201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去年更是被确定为博士学位A+培育单位。
“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曾谈到,吉林外国语大学能发展到今天,与精品办学思想紧密相关。
目前,我国已有9所民办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包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2个)。另外,西湖大学是唯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以培养专科层次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而随着办学条件改善,其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乃至硕博层次人才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多元化、特色化、高质量、可持续,将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2025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分析报告》这样指出。
面对生源与资源约束的双重挑战,民办高校亟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加快转型步伐,避免在行业洗牌中成为出局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橡树实验室,作者:橡树作者
上一篇:沪指重返3500点! 沪指重返3500点! 沪指重返3500点
下一篇:科大讯飞上半年预亏超2亿元:营收增超15%,消费者端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科大讯飞行情预测分析 科大讯飞二季度财报会扭亏为盈吗